研究生就业空间流动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

作者: 赵文学

研究生就业空间流动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0

摘 要:为了回应“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如何优化”的问题,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现状和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无论相对于人口数量还是经济规模,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的均衡程度均较低;硕士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受属地就业、生源地就业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等多种倾向的驱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强大的人才虹吸作用。基于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状况,各地应结合自身研究生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针对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及招才引才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研究生就业流动;属地就业;生源地就业

一、引言

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是指组成高等教育的各要素(高校、学生、学位层次等)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1][2]已有实证研究显示,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总体上趋于均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在提升[3][4],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严重。[5]也有学者聚焦特定区域,研究一定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建议。[6][7]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代表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逐渐受到关注,有学者测算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一般认为两者协调程度不高但趋于收敛。[8][9][10]然而,已有相关研究往往基于静态的视角,没有把研究生就业的空间流动考虑在内。可以想象,即使某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高度协调,但如果研究生就业时大量流出,那该地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已有研究一般认为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应该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11],但是,如果该地现存研究生尚且大量外流,那么盲目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岂非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境地。鉴于此,本文删繁就简,不考虑各地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质量的异质性,聚焦研究生教育规模,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布局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以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为代表总结研究生就业空间流动的特征,最后结合区域布局现状和就业流动特征对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优化提出参考建议。

二、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含机构)在读研究生共有3,139,598人,其中博士生466,549人,博士硕士人数比值约为1∶5.73。[12]图1对2020年我国在读研究生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直观展示。

由图1可知,我国各省份之间在读研究生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研究生数量较少,尤其是西藏、青海和宁夏在读研究生不足一万人,北京以430,285人遥遥领先,江苏、上海和湖北的在读研究生数高于20万人处于全国前列,陕西以173,400人位列全国第五。在读研究生数量前五名省份恰为我国公认的高教重镇(北京、南京、上海、武汉、西安)所在地。可见,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其规模与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无论个人还是政府,都有投资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动机。个人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得更满意的工作和更高的收益;政府通过投资研究生教育,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力资源储蓄。同时,根据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既然个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可从研究生教育中获益,个人和当地政府便成为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而根据我国的现状,政府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研究生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在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均衡的一个关键是区域人口数量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一般认为人口数量越多的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越大则体现为均衡。基于以上分析,人口和经济是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的关键影响因素,表1对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人口、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整理归纳。

计算得知2020年我国各省份每十万人在读研究生数的变异系数为1.303,每亿元GDP在读研究生数的变异系数为0.689,而同年各省份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0.443。可见,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相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不均衡,而基于人口的研究生教育布局不均衡程度尤为突出。

为了对各省份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在此做一个假设模型:在基于人口的绝对均衡情况下,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与该地区研究生数量占全国研究生数量的比例应该相同;同理,在基于经济的绝对均衡情况下,按照成本分担,各地区GDP占全国总GDP的比例与该地区研究生数量占全国研究生数量的比例应该相同。表1中“研究生-人口均衡度”的计算方法以北京为例进行说明。2020年,北京在读研究生占全国在读研究生数的13.7051%,北京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523%,研究生占比与人口占比之差12.1528%便是表中得数,这表明北京在读研究生数在全国的占比,比人口数占比高出12.15个百分点,即相对于人口而言,北京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是远远超越平均水平的。“研究生-经济均衡度”计算方法同理,如浙江该值为-2.67%,表明浙江在读研究生数在全国的占比比生产总值占比低了2.67个百分点,即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浙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偏小的。

基于对表1数据的分析,规定“研究生-人口均衡度”和“研究生-经济均衡度”绝对值小于等于1%的省份为均衡,大于1%的省份为“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数量领先”和“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领先”,小于-1%的省份为“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数量落后”和“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落后”,得出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均衡程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区域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的均衡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多数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区域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均衡程度具有一致性,内蒙古等8个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均处于均衡水平,北京等7个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均处于领先水平,而河北等5个省份研究生教育无论相对于人口还是经济均处于落后水平。剩余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和经济的均衡程度存在偏差,山西等7个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均衡,但相对人口数量落后;浙江、福建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数量均衡,但相对经济规模落后;黑龙江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均衡,而相对经济领先;江苏研究生教育相对人口领先,但相对经济落后。整体来看,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落后的8个省份中,囊括了我国当前GDP总量排名前五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南。可见,我国各经济大省研究生教育仍有较大的扩展空间;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均衡的省份,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规模的不均衡性更为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较为关注基于人口的高等教育均衡程度,因为本专科入学制度与区域密切相关,大部分考生会在生源地就读;但研究生教育的入学制度没有明显的地域倾向,且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即对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经济因素比人口因素更为显著,因此本文更为关注区域经济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供需关系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猜想:

H1:对于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领先的地区,由于本地人才聚集产生人才溢出,会出现大量研究生毕业生流出高校属地就业的现象,而流入较少;

H2:对于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落后的地区,由于更缺乏高层次人才,本地高校研究生毕业生属地就业率较高,且容易吸引外地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流入。

这些猜想是否成立?是否存在某地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落后但未出现外地研究生毕业生流入,或者某地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领先但未出现明显的人才溢出?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将有利于加深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理解,为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考。为了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后文将对我国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流动特征进行描述分析。

三、 研究生就业空间流动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对我国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对其硕士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特征进行描述。数据选择的理由有二:其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且其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对于我国研究生就业空间流动的真实意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二,博士生与硕士生就业选择中的主要区别是就业行业和单位性质差异,就业空间流动差异不大,且硕士生在数量上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本文采集到除国防科技大学和新疆大学之外的40所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结果显示,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9届硕士毕业生总计142,360人,占同年全国硕士毕业生总数的约四分之一,但由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的统计口径不同,仅部分高校最终成为本文的分析样本。

(二) 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一流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具有多元趋向,属地就业和生源地就业倾向较为普遍,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

1.属地就业及区域扩散

毕业生在读书过程中,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及自然环境越发熟悉,人脉关系等事业的原始积累大多建立在这里,因此有高校属地就业的倾向。鉴于各高校统计口径的差异,本文选取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区域各两所代表性高校对硕士毕业生高校属地就业情况进行分析,14所代表高校属地就业率见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各高校硕士毕业生均有较高的属地就业占比,多数高校属地就业率集中在30%-60%之间,但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属地就业占比最高的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均地处广东,而属地就业占比最低的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均位于东北地区,根据上文表1测算数据,广东是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落后最严重的省份,而东北三省均属研究生教育相对经济规模领先的省份,猜想1和猜想2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跨省域的经济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动是否也具有区域性质呢?作为属地就业的扩散,毕业生是否有在属地周围区域就业的倾向呢?部分“一流大学”硕士毕业生各区域就业分布情况见表3所示。由表3可知:硕士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流动性,各高校毕业生在各个区域均有就业分布;除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高校毕业生均为高校所属区域就业占比最大;在所属区域(不含属地)就业占比情况差异巨大,其中天津大学和华东地区各高校毕业生在属地周围区域就业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高校。从数据分析发现,天津大学毕业生去往北京就业较多(20.95%),华东地区各高校毕业生在上海、江苏、浙江之间流动较多,由此可见区域之内、属地之外是否存在经济发达省市是毕业生选择所属区域(不含属地)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情况再次验证了以上分析。以华南理工为例,当毕业生选择离开广东时,不倾向于选择属地周围的广西、海南,而是倾向于选择上海、杭州、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该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上海、杭州、北京是其硕士毕业生省外就业占比最多的三个城市)。

2.生源地就业及影响因素

恋家心理、安土重迁等文化情感因素决定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生源地就业倾向,而且,生源地就业可能是属地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各高校本地生源占比往往较高。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选择一所样本高校,对四所样本高校各区域生源占比与就业分布进行展示,如图3所示。

由图3可归纳出如下几点:第一,各高校硕士毕业生本区域生源占比较高。尽管研究生入学制度不同于本专科,不存在制度化的本地就读倾向,但本区域就读占比依然较高;同时本区域就读倾向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区域生源占比约三分之一,而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本区域生源占比均超过六成。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区域就读倾向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第二,各高校硕士毕业生均有生源地就业倾向。四所高校中仅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东北地区就业的占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哈工大东北生源较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生源地就业。第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源地就业具有重要影响。从四所样本高校人才环流情况来看,华南和华东地区是人才净流入省份,四所样本高校选择两区域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均高于来自两区域的生源占比;而东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是人才净流出省份,四所样本高校选择三区域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均低于来自三区域的生源占比。

各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毕业生流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与表1 、表2基于省份的分析对应,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图3的基础上加入山东大学和天津大学,分析六所样本高校硕士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分布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以哈工大与安徽、北京的人才环流为例对计算方式进行说明:哈工大硕士毕业生安徽生源占比4.44%,安徽就业占比0.81%,安徽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哈工大硕士毕业生北京生源占比0.84%,北京就业占比17.95%,北京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图4中数值表示该省份与六所样本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人才环流中处于净流入状态的高校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