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探析

作者: 蓝宇蕴 谢丽娴

摘 要:在我国内地高校专业发展中,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偏低,并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为视角,就内地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展开探析。研究发现,与市场经济密切关联之功利性价值的严重冲击、社会工作初期发展阶段对专业认同的制约、高校既有微观体制机制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均是引发或强化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程度偏低的主因。建构与培育有助专业认同提升的新社会价值观、在摆脱阶段性约束中建构有助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提升的稳固社会基础、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中关注专业认同的改变,是全面系统转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状况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专业认同;自我认同理论

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强力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有高校率先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并开始培养学生起,就拉开了改革开放后境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序幕。截止到2020年,全国有330多所高校开设有社会工作的本科专业,截止到2022年,全国共有18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虽取得显著成绩,但迄今为止,如何办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增强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意识,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一个专业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在校生的情况,甚至与其总体性专业认同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展开探讨,以求给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专业教育中,专业认同由于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直接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中心的专业,需要为有社会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化的帮助,而其专业“助人”背后的驱动,无疑很依赖于行为主体的意愿。其中,作为潜在主体的高校社会工作学生,如果没有基本专业认同的支撑,仅助人意愿培育就困难重重。我国内地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长期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高考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为第一志愿的报考率与录取率偏低。对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下简称华南师大社工专业)108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第一志愿录取者仅有10人,占比不足一成,完全未填报而纯属调剂者共26人,占比达到24%。第二,在读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转专业者比例较高。华南师大近年转专业情况表明,学生起初以考上较理想学校为目的,而以社会工作专业为跳板并在入校后转入其他专业者人数较多。华南师大社会工作专业在近四届且每届不足50人的专业班级中,共转出47人而转入者则为零。事实上,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普遍存在招生规模小、以调剂录取新生为主、转专业较多与生源结构不甚理想等问题。第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服务及相关对口行业的就业者比例较低,且有学历与毕业学校层次越高,直接对口就业反而越少的情况。以上种种从不同侧面表明,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相对偏低。

获取内在与外在认同(identification)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诉求。所谓认同,意指向自己更优者在心理及行为上的认可,借此可缓解心理及行为上的不确定性乃至内心焦虑及挫折,专业领域同样如此。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专业认同度普遍偏低的问题,不仅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痛点所在,且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性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实务性很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其所对应的社会服务行业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密切的互动关系,其中,社会服务行业欠成熟的总体状况及其种种负效应,均会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传递到专业教育领域,这在全面拉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同时,也会反过来给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种种负效应。如此循环往复,再叠加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来就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难免面临文化制度的适应问题以及本土化的挑战,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理论分析视角

(一)研究回顾:专业认同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专业认同内涵、评价标准、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上。其中的国外专业认同研究,大多交织在职业认同的探讨中,测量工具主要是基于问卷,有将其与SARSA事件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支持性工作环境及就业期望等相联系而进行探索的,并有将其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社会认同相结合而进行探讨的倾向。[1]国内专业认同大多围绕大学生或特定群体展开,并聚焦在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中。诸如,有强调专业认同是自我评价基础上对专业与自身发展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专业接纳的过程[2],有把专业认同从情感认同、匹配认同、价值认同、身份认知和行为认同维度进行探讨的[3],有将专业认同结构与专业价值、专业认识、专业教学、专业环境和专业偏见维度相结合而进行探讨的[4],有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特点而从认知性、情感性和持续性维度进行探讨的[5],有在对不同高校、年级及专业学生的调研基础上,指出专业认同与专业认知、专业教学、社会环境以及亲缘友缘关系等因素相关[6],并且专业认同还与学生条件、就业前景、社会舆论、学校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7]另外还有研究认为,大学实习对职业或专业认同呈正相关并影响其专业认同程度[8],而专业认同度又对学习动力、倦怠程度、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9],而专业认同度高者在职业规划方面往往会有更优异的表现[10],且可有效预测其职业决策,其中情感因子的预测力最强,认知因子则居于其次。[11]上述关于高校专业认同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涉足深度有限,关于测量工具的开发应用更少。

在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对专业认同探讨具有倾向性的研究结论是,总体专业认同度偏低。[12]围绕于此虽有角度不同但是大同小异的解释,如有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持续性研究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者[13],有从个人特质、年级、大学前了解、学校类别、专业实习等方面展开探讨者[14],有从社会工作专业角色评价与社会评价不高、职业化与本土化进展较缓慢、专业可替代性强等方面展开探讨,并认为这些因素才是诱发专业自我贬低的主因[15];有认定专业认同障碍是与制度环境及高校管理力度不足,如与师资素质不高、专业对口率与学历及职称偏低、学术产出较弱、教学配套不齐、实践基地不足、专业图书等资源不足,并且与对口从业报酬不占优势、工作强度大与发展空间小、地域性与“转业性”流失频繁等相叠加而使问题更严峻,制度环境优化和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改变专业地位与认同状况的关键[16],有从毕业生就业意愿形成机制中解释专业认同的制约因素者,提出要在对口就业意愿与专业认同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强化专业认同与从业意愿[17];有从宏观体制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相应体制机制未有系统化设计,旧体制造成本专业岗位不足与社会认同度不高[18];有从社会认同与社会资本视角进行分析并认为,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定位模糊、毕业生流向资本收益较高行业或职业[19];有从社会认知度低、薪酬低、理想现实差距大、身份尴尬、岗位和发展方向不清、职业规划难等因素中发掘专业认同不高之因并提出对策建议者[20];有从社会工作起步晚与滞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解释专业认同者。[21]以上这些大多有调查支撑的研究表明,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虽呈现方式多样,但均与系统化的缘由相关,在此路径下展开更深入的探究是走出专业认同困局的根本之道。

(二)理论分析视角: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分析视角,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E.H.)提出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理论。该理论亦称自我同一性理论,其核心内涵特指,人在心理及情感上对人对事的自我认可与接纳的状态[22],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信赖的人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与内在自信”[23],且这种认同是内在外在兼具的,不仅有内在的自我认可,还有可感受到的外在环境对自我的认可,即是全方位的认可状态。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主要关注人对自我系统化的同一性、一致性或连续性的认可,包括在个人和集体层面的认同,前者是自我层面的一种认可体验,后者则是社会层面的一种认可体验。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双重维度的基础上,且处在不断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中。此过程恰好与个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相关,并体现在不同生命周期及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而且在人的不同生命周期,自我认同是在化解危机中完善的,是在克服自我角色混乱中获得更具确定性的自我认同,并建立起恰当的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既关注主客体关系的建构,也关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中心理认同的调节与健康人格的形成问题[24],因在埃里克森看来,人之生命以不变的顺序及周期展开,是由人的生物、心理与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历不同阶段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过程的结果。大学生恰好处在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自我认同建构的弹性空间很大,但大学生自身在人生经历和认知方面存有较大局限,面临处理角色认同与混淆、人际关系亲密与疏离等矛盾关系,容易引发心理焦虑与冲突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或缓解,自我认同甚至人格发展就可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扭曲。总之,埃里克森自我认同理论,特别是其关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解释,在高校专业认同的建构、培养与形成中,都是很具启发意义的透视角度。

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建构的制约因素

在本研究中,专业认同特指高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一种心理认可与接纳,并主要体现在专业价值、专业行为及专业情感层面。大学生就特定专业的认同度高低,是诸多因素包括专业自身特点、社会环境、亲友态度、校园文化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从表象看,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与体制外的人力资源及其社会保障机制、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偏低、高考生与家长及其亲属对社会服务业持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等因素相关,也同我国志愿服务总体规模小、结构单一、参与范围狭窄与社会影响力有限等因素相关,另外还与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度与认知度较低、作为社会服务业主要载体之社会组织的种种问题相关。而这些问题均给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带来种种负效应。

(一)功利性社会价值观给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冲击

社会工作专业固有的价值理念,是专业认同实现的自带“工具”。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学生普遍认可并且对其专业价值做出正面的感知和评价,主要缘于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化体系,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贯彻执行,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力提供规范化社会服务的体现,拥有强大政府力量的支持。就其核心价值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围绕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社会关怀和弱者支持等社会价值展开工作,因而,是社会的良心专业,融入优良品质和操守是其专业价值的基本要求。客观地说,社会工作秉持的基本价值,恰恰也是现代人类社会所倡导的共同价值,对这种专业价值,社会工作学生往往有在更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认同。华南师大社会工作学生关于本专业价值的认同度达到99.17%。换言之,源于自身的专业价值与行动规则,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获得,拥有与其专业属性直接相关的天然优势。

然而,专业认同并非单纯由专业价值所决定,而是由所在专业和行业的经济利益、社会声誉、专业情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更是当下主流社会价值综合作用的呈现。专业认同是联结学生主体意愿及行为与客体环境之间的“桥梁”,尤其外在环境就是通过专业认同进而影响从业意愿的。我国现阶段的主流社会价值,与市场经济机制全面渗透密切相关,功利主义价值理念已成为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这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存在一定的反差。社会工作领域基本归属在非营利范围,专业毕业生如对口寻求就业岗位就主要集中在工青妇与社区服务等部门,这些工作岗位论薪酬水平总体上都比较一般。而在当下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中,意向性从业兴趣很重要[25],年轻人的主流就业选择,往往是以薪酬吸引力、岗位挑战性与稳定性为取舍标准,所蕴含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价值取向之间还是有较明显差距,并给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带来不利影响,很容易抵消社会工作固有价值给专业认同带来的正面效应,且此因果逻辑还有相当普遍的适用性。有台湾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持有中等认同,实习经历、专业训练时长与兴趣等与专业认同呈正相关,社会环境影响显著。[26]其中,社会精英阶层价值取向与就业预期也对大学生专业认同产生直接作用。总之,功利性社会价值及氛围,给高校学生及其亲友网络的专业认同以影响,并不可避免地渗透在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中。

(二)社会工作初期发展阶段及其对专业认同的制约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仍处在初期发展的特定阶段,由这个阶段性特点所决定而具有很强的政府依赖性和“社会”依赖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专业认同的总高度,甚至也在相当程度上框定着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高度。

首先,社会工作初期阶段的特定发展状态及其很强的政府依赖性,圈定了学生专业认同的限度。初期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很依赖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推动。作为关注弱势群体和以社会公平为依归的社会工作专业,其教育发展很需教育制度及政策的配合跟进,包括依赖具有制度保障的教育资源投入。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实际也强化了其政府依赖性。在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中,专业教育是很依赖专业实践的发展的。而政府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推动者,尤其是购买专业服务的最大行动主体。在此,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与专业地位的获得,如专业技能的权威认定、社会服务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出台,如作为社会工作主流就业阵地的社会服务业,其制度政策的制订、颁布与监督落实,服务资源投入等,都离不开政府“在场”。此外,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还需要政府更彻底从“以政代社”、“政社不分”、“包办社会”遗留问题中走出来,专业教育与专业认同才有更大拓展空间。而以上诸多政府性依赖的实现,均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促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