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与治理路径
作者: 吴小凡 赵磊磊 张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事件与案例频现,厘清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特征与成因,进而探求相应的治理路径,成为博士生高质量培养环节中的关键所在。对学术型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依据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辅助进行访谈材料编码,归纳总结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及成因。研究发现,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淡漠化、紧张化、雇佣化等特征,本质上是博士生教育监管失位、话语权分配失衡、师生情感沟通不足、利益冲突加剧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对此,高校亟需构建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师生关系监测;灵活构建导师调整与问责机制,适度提升博士生的话语权;建立温情式师生沟通机制,及时洞察与化解博士生隐性冲突;健全博士生权益保障机制,规范调节与消解导生利益偏差。
关键词:师生关系;博士生;问题;成因;治理
博士生师生关系是博士生及其导师双方在教学、科研和日常交往中建立起的相互关系,也是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方式与指导质量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相继出台的政策文本均强调应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并对于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1];同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根据研究生教育特点,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对导师指导行为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基本规范。[2]从2000年至今,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博士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的增长相对有限,部分导师对博士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知之甚少,出现了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走向极端与对立的事件频发,极大程度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良反响。博士生师生关系成为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但却难以把握的“模糊地带”。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利用质性分析法,解读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类型与特征,分析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成因并指出归正路径,以期为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困境的消解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内涵与要素
尽管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3]师生关系具有动态化特征,其并非师生之间单向度的线性关系。虽然博士生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但导师通常扮演着决定关系节奏的指挥者的角色,导师是最初决定师生关系规则和界限的人。在博士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涵分析方面,林伟连、许迈进等人基于导师的职责角度,指出导师对其指导的研究生具有道德引领、学业科研指导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责任,同时指出积极的导学关系能产生教学相长的正效应,助益提高育人质量,这种关系应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涵义[4][5];薛天祥从科研合作角度出发,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其实为一种科研合作关系[6];马永红从教学相长角度出发指出,良好的博士生师生关系是指博士生与导师在学术交流、科研指导、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等过程中能够相互尊重与理解,并在学术观点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稳定的“教学相长”关系。[7]作为一种导师负责制下的师生关系,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依附关系,也并非单纯的“老板制”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兼顾伦理性和经济性的师生关系,其既涉及导师职责,也涉及科研合作与教学相长。[8][9]
(二)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现实异化与失衡困境
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现实异化导致师生双方在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关系失衡,逐渐形成消极的师生关系。异化与外化具有相同的希腊语词源,本意是成为他者,表示一种他者的存在方式之状态。[10]从哲学范畴对异化概念进行思辨阐述,意为主体发展至一定条件而生发出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出客体,该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压制和支配主体。[11]李军认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被解构为“人与物”的关系[12],即研究生在导师眼中是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及手段,被用于对待物的方式占有和支配。郭友兵认为师生关系异化意指师生关系的目的与手段互为颠倒,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13]由此可见,虽然学界目前对于何为“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研究对上位概念“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所进行的学理阐释可为此提供一定的参照。综上,本研究认为,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分离的对立关系就像一座“失衡的天平”,使得博士生导师为达成某种目的,凭借其话语权力、经济权力、学术权力等对其指导的博士生施以逾越师生关系边界的不当行为,从而逐渐导致师生双方陷入显性冲突或隐性冲突不断的困境当中。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以博士生师生关系特征、问题及其成因作为访谈的基本关注点,具体根据博士生与导师的角色分析来拓展访谈内容,并设计半结构式访谈大纲,引导受访者访谈时的讨论方向(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以期能深入剖析学术型博士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态度与看法。笔者通过自身人际网络的方式寻找受访者,以学术型博士生为访谈调查对象开展实证调研,共选择男博士生45位、女博士生45位作为访谈对象(受访博士生的编号为G1-G90),35位博士生为S市(直辖市)“985”高校博士生,27位博士生为W市(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发达城市)博士生,28位博士生为L市(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的博士生,且90位博士生归属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并于2019年7月25日至2020年3月12日完成访谈。
编码是将资料简化成为有组织且条理连贯想法的组合[14],也是标签或标示在研究中所汇集描述性或推论性资料的意义单位。[15]笔者利用Nvivo11软件作为访谈文本资料的辅助分析工具,对被访谈博士生的话语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编码与探索。将收集到的90份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资料,同时保留被访者的口语化资料,并录入被访者的语言信息与非言语信息(如眼神、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最终共获得转录文档约40万字。本研究的编码分析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编码过程,分别对访谈提纲的访谈维度所涉及材料进行编码,尝试探寻不同访谈维度的博士生关注重点及主要观点。
二、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
在编码过程中,为避免研究者独立编码产生过大误差,本研究采用两名编码者分别独立编码的编码方式,并通过归类一致性检验,判定扎根理论编码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其中,归类一致性检验的数学公式为:CA=2S/(T1+T2),S代表编码人员在资料编码方面的相同或者相近的编码数量,T1、T2表示两位编码人员各自的总编码数量。此外,编码信度系数的数学公式为(R=N*CA/[1+(N-1)*CA]),N代表编码者的个数。基于上述检验公式,计算得出博士生师生关系特征的编码信度(R)大于0.8(如表2所示),这表明两位编码人员对于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较好,能够基于编码结果进一步分析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对于博士生师生关系现状的呈现与分析是审视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的逻辑起点,可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中找寻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成因与归正之道。通过对50份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进行整理和概括,最终形成的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形成的选择编码包括C1师生关系功利化(涉及学术撰写、劳务补助、就业推荐三个主轴编码)、C2师生关系淡漠化(涉及生活关照、沟通交流、情感支持三个主轴编码)、C3师生关系紧张化(涉及语言伤害、身体伤害、精神压迫三个主轴编码)、C4师生关系雇佣化(涉及学术压榨、学业威胁两个主轴编码)。
编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关研究具有契合性。例如,何作井等最早将“异化”一词引入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中,并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简单化四大特点。[16]孙利军则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现象的特征总结为利益化、片面化以及复杂化。[17]综上,结合质性分析结果以及师生关系异化的基本内涵,本研究将博士生师生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归类为功利化、淡漠化、紧张化、雇佣化等四项特征,四类特征的编码分布规律如图1所示,师生关系雇佣化、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关系紧张化的编码覆盖率较高,师生关系淡漠化的编码覆盖率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受访博士生较为关注“雇佣关系”、“功利关系”与“紧张关系”。
(一)师生关系功利化:背离了学术初衷的“各取所需”
伴随规模的扩张及相关改革议程的启动,博士生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8],由于博士生教育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而且具有多元的社会属性,这促使高校博士生师生关系也沾染了“功利色彩”。超过80%的受访博士生认为,经常会遇到论文署名权、学术压榨、廉价学术务工等问题。这也体现出博士生与导师间不仅存在知识共享与技能传授,而且也存在利益博弈、话语冲突等功利化价值取向。师生关系功利化的本质属性为“师生双方各取所需”,即博士生与导师之间达成一种无形的共识,各自争取自身利益需求。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使得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愈发扩大,就业市场对于学生的学历门槛要求日益提高,尤其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羊皮纸效应”愈发凸显,部分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以期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逃避就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读博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学术目标,而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历以实现经济利益等。另一方面,部分导师为追逐经济利益“开设公司”或者“拉横向课题”的现象常见,在此过程中博士生极易陷入给导师“打工”的工具人属性,而消减了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角色。
(二)师生关系淡漠化:“例行公事”的浅层交流
博士生师生关系构建的本质是导师与博士生双方间情感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淡漠化现象的出现,也是双方关系流于浅表且渐行渐远的体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博士生认为,其与导师的情感较为冷漠,日常与导师见面交流的次数有限,与导师沟通的内容也基本上与课题任务、毕业论文等有关,很少涉及生活、情感等方面。具体而言,博士生师生关系淡漠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师生情感沟通次数少。“甚至有的博士生在整个求学期间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受访博士生G22),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导师沟通意愿有关,而且也可能与导师指导精力有关。自2000年以来,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了近4倍[19],相比之下,博士生导师数量的增速却相对缓慢,部分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日趋庞大,使得其难以与每位学生有效交流,师生间的交流仅停留在例行联系层面。二是师生情感沟通内容单一化。部分博士生导师由于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或从事经济性逐利行为,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合理的答疑请求和指导需求,对于博士生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关心程度严重不足。在这种浅表的师生关系下,部分博士生也降低了对于导师的情感期待与依赖,并与导师之间形成逐渐深化的情感隔阂。
(三)师生关系紧张化:学术冲突与地位从属
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的紧张化本质上是双方平等关系打破且冲突加剧的体现。超过60%的受访博士生指出,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的紧张化与双方平等地位失衡存在关联性。随着博士生平等观念与权利意识的愈发增强,其对师生平等关系构建的渴望与诉求日益强烈,但部分导师依然持有权威强制型的指导理念,苛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命令,造成双方地位及角色失衡。一方面,如今博士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来源多元,其自主意识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若其在学习生活中追求的学术自由与导师的学术控制产出矛盾与冲突,易产生“博士生与导师学术署名冲突”(受访博士生G14)、“导师对博士生个人能力与态度并不满意且强制要求博士生转出或退学”(受访博士生G17)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导师仍墨守传统师徒制的成规,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且学生应处于被支配的一方,在学术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研究兴趣点、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学生,也较少关注博士生学业、生活与情感等方面的状态与问题,易出现“博士生对导师不满、厌恶甚至敌视”(受访博士生G27)等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