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作者: 周君佐 李镓 咸春龙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0

摘要:高校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68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同群体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存在差异:生源地为农村和镇区的学生高于城市的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的学生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行为投入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处于中等水平,且参与动机多元,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能力提升、丰富学习体验、求职信号传递、知识获取、物质利益回报和个人兴趣满足。学习收获方面: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学习收获整体较多,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收获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参与动机和行为投入均对学生的学习收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认同;行为投入;学习收获;大学生劳动教育

一、引言

劳动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蕴含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重育人功能。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关键环节等实施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各高校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方案、意见和行动计划等文件。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学术界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这一话题也进行了十分热烈的探讨。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生成逻辑等核心认识问题的理论阐释。例如,张海生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1]。王丽荣等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从培养时代新人、完善教育体系、实现中国梦三个不同的层面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2]。荀禹等通过对劳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再分析,探讨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机理”与“实践机制”[3]。二是关于劳动教育理念、政策与实践等方面的理性反思。陈斌认为,劳动教育观念机械化、目标工具化、主体单一化、实践“去生活化”等问题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顽疾旧象,丰富劳动教育价值内涵、践行劳动教育个体功能、转变劳动教育实践逻辑等应该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4]。余辉认为,劳动与教育相交状态是劳动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劳动和教育常常处于包含、被包含以及相互割裂的状态,导致劳动教育出现异化现象,在劳动实践中回归教育之真、在情感烘托中引领善的真谛、在关注个体中启迪心灵之美、在多元教育中培育完整的人是实现劳动和教育两者深度融合的纾解之策[5]。程豪则认为,劳动教育的社会工具取向带来工具价值和生命主体的冲突,从外在设计到内源发展以实现人的劳动自觉和生命成长是当前劳动教育变革的可能逻辑[6]。此外,还有不少学者通过回顾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反思我国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原因与历史经验。例如,周继良等通过对建党100年来高校劳动教育政策、意见及其内容的分析,阐述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沿革嬗变与探索经验,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对策与建议[7]。三是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既需要宏观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中观层面各高校的改革探索,还需要微观层面各建设要素的优化提升。徐长发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基本逻辑[8],岳海洋从创新理念、拓展平台、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9],林克松等从价值、认识和实践三个层面阐释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跨界融合的逻辑遵循与行动策略[10],吕艳娇等则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11]。

·大学生成长·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围绕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历史演变、政策反思、实践探索等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引。然而,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大量研究系从学者角度的现实观察或是理论思辨。学者们主要是基于自身经验或理论分析阐述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总体上实证研究还比较少。二是在研究视角上,尽管关于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真实体验、收获、参与意愿等课题备受关注,然而来自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声音还比较缺乏。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学生如何认识和参与劳动教育等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忽视学生的声音,显然既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存在问题,也不利于劳动教育成效的衡量。探索新时代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此,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于学生个体层面,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行为投入和学习收获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策略,改善大学生劳动教育效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学生心中,劳动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参与意愿如何?(2)不同群体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是否存在差异?(3)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有何收获,哪些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劳动教育收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

本文采用自编量表来了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行为投入和学习收获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学生背景信息、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以及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收获四个部分。学生背景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成绩排名、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毕业后打算、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家庭第一代大学生10个题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方面则设置了8个题项来测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和参与意愿。劳动教育行为投入方面参考张海生关于劳动教育的分类[12],从理论性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性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和生活性劳动教育等维度设置了9个题项,劳动教育参与动机方面设置7个题项。劳动教育学习收获自评量表部分旨在测量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后的特定收获,根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并结合访谈分析,从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知识获取等方面设置了9个题项。

此外,为挖掘大学生劳动教育参与背后的动机和收获,了解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本文还运用了半结构型访谈法,对S大学一部分大学生作了额外的访谈。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不限于此):你对劳动教育有了解吗,你有参加过哪些形式的劳动教育,你参加劳动教育的动机是什么,你在参加劳动教育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深的感悟或体会,你在参加劳动教育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你在参加劳动教育过程中有什么不好的体验或者好的体验。

(二)研究对象

本文数据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开展的调查,其中包括1所985大学、2所211大学和3所行业特色型(财经特色、农业特色和工科特色)大学。调查对象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生来源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不同的学科专业。为保证问卷内容的真实性,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填写。在问卷填写前进行了说明,告知学生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且问卷仅限于学术研究,并会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保密。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基于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原则发放问卷,剔除答题时间少于1分钟的问卷后最终共收到有效问卷689份,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半结构化访谈以S大学9名不同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提问,访谈过程中在聚焦主要研究问题的同时,也保持访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访谈活动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也通过邮件、QQ、电话、微信等通讯方式进行。

(三)量表信效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由表2可知,样本数据KMO值为0.949>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9472.840,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本文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验证问卷信度,量表α系数为0.945,表示问卷信度良好(Cronbach’s 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普遍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本身蕴含的价值的认可、接受,并愿意参与该行为的过程。本文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和参与意愿两个维度设置了8个题项来测量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调查数据显示,所有题项的得分都在3以上,认为“参加社会劳动是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和“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是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这两个题项的平均得分也均在3以上,希望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题项平均得分超过3.4,“希望学校提供更多劳动教育实践机会(支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这一题项的均值得分更是达到了3.8。这说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且参与意愿较高,特别是参与支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的意愿较高。具体如表3所示。

2.不同群体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存在差异

为验证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学历等学生群体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学生群体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具体如表4所示。

从上表4可知,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群体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学生、父母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独生子女这几个群体特征的学生对劳动教育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而言,生源地为农村和镇区的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下的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

1.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处于中等水平

本文从理论性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性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和生活性劳动教育等维度设置了9个题项来测量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情况。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4级或5级量表进行测量,4级量表从1到4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很经常;5级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0次、1次、2次、3次、3次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各维度劳动教育行为投入都处于中等水平,具体如表5所示。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大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从学生层面来看,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都较高,但是由于学业繁忙、机会缺少等主客观原因最后未能付诸行动,导致实际参与度不高。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当前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明显问题,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等原因都是影响学生劳动教育行为投入的主要因素。调查中不少学生就表示:“希望学校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提供更多的支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劳动教育实践机会”。也有同学表示:“不少学生出去实习只能做一些杂活,没意思,倒不如在学校好好学习”。还有同学表示:“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其实同学们对于这些活动有时候知道的还是比较少,也不知道怎么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