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进入到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

作者: 刘道玉

我大学本科是学化学专业的,主修高分子化学专业。1962年我赴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国际有机氟化学三大权威之一的伊凡诺维奇·克努杨茨(Ivanuoweichi Knuyangchi)。我自幼立志要效仿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发明家。

可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自己的命运也不能完全由自己把握,它们取决于多种因素。正当我而立之年的时候,由于中苏交恶,我作为留苏研究生学生会主席,参与了揭露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行径,被苏联外交部照会,限48小时离境,从而中断了我的研究生学业。回国以后,我又立即投入到金属有机研究,但安静的学术环境只维持了两年的时间。很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直动乱了10年之久,学业虽然没有完全荒废,但不能再及时地了解世界化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学术积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

1981年 7月22日,我被任命为武汉大学第二十二任校长,心想与其顾此失彼,不如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职业化的校长,重整武汉大学昔日的辉煌。从那时候起,我如饥似渴学习西方教育家的名著,第一次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即从化学转向教育的研究。那么,后来又怎样从教育学进入到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从著名教育家都是哲学家得到的启示

为了弥补我这个理科出身人的知识的缺陷,以适应领导大学工作的需要,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教育经典名著。我国古代出现了大批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墨翟、荀子、董仲舒、胡瑗、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等。其中,以孔孟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既是儒家的创始人和继承人,又是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世界创办私学的最早的教育家,他被称颂为万世师表。我国古代家家户户供奉神灵的神龛,背后都书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师就是至圣先师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他就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乐教乐学”和“教学相长”等教育观念,的确是先进的。他的嫡孙孔伋(子思)继承了儒家教育思想,完整提出了教学的目的与过程,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最全面地概括了知行统一的教育观,即使在今天,它也是先进的教育理念。

孟子出生后,孔子已经去世了一百多年,儒学从曾参到子思再到孟子,形成了思孟学派,他被称为亚圣,是儒学的最主要的继承人。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不仅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还克服了孔子教育思想中某些消极的观念,如学而优则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官贵民轻等。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该书十一篇十四卷260章,35000多字。他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其教育思想主要有:明人伦、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有恒等。在孔孟时代,虽然哲学学科尚没有产生,但他们都是最博学的学问家、思想家,因而他们自然成为世界最早的著名教育家。

我虽然从孔孟教育思想中吸取了精髓,但总的来说,我受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影响更深一些。翻开西方教育史,出身于哲学的著名教育家简直多得不胜枚举,诸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公元一世纪到文艺复兴时,哲学出身的教育家大概只有三位,他们是:西班牙著名教育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100),他的代表作有《雄辩术原理》《教育论著选》;第二位是荷兰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6-1536),他的代表作是《论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论儿童的文雅教育》;第三位是法国著名教育家蒙田(M.E.DE,1533-1592),他代表作是《论对孩子的教育》。

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权至上,人性得以发扬,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教育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这是滋生教育家的沃土。因此,天才的17世纪涌现出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例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他的教育代表作有《论读书》《论古人的智慧》等。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代表作是《大教学论》,同时他还亲自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H.J.F,Rousseau,1712-1778),他的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是自然主义教育最早的创始人。他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即使是把所有的教育著作焚烧掉,只要《理想国》和《爱弥儿》留存在世,教育园地依然是郁郁芳香!

自18世纪到19世纪,教育领域里又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例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作为教育家没有人能够与他比肩。他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第一部教育论著。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1809至1810年,他担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他改革学制,实行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他于1810年创办腓特烈威廉大学(后更名为洪堡柏林大学),提出教育的三原则:即学院自治、科研与教学统一和学术自由,被人称颂为现代大学之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关于人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他关于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原则, 开创了当今研究型大学之先河。

福禄贝尔(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也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所谓的教育必须达到人、自然和造物主联结和谐。此外,德国的著名教育家还有很多,诸如伊曼纽尔·康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阿而道夫·第斯多惠、阿瑟·叔本华、汉娜·艾伦特,等等。为什么德国出现了这么多的著名教育家呢?这是两个原因促成的:一是18世纪以后,世界的学术中心已经先后由意大利、英国转到了德国,形成了浓厚的学术创新之风;二是德国被称为哲学的故乡,德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因此从哲学家中产生众多的著名教育家,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建国至今才246年的时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可是,依据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头号科学、教育、经济、航天和军事大国。根据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昭的统计,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又从德国转到了美国,这就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现在,美国拥有世界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大学,有世界最先进的六大国家实验室,有最多各科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最多的各学科学派,因而美国也拥有最多的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20世纪美国最大牌的教育家是谁呢?看来非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莫属。他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教育心理学学派,创办了杜威实验中学。他被称为教育哲学之父,其代表作有《教育哲学》《民主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等。他在中国的弟子有胡适、陶行知、陈鹤琴、郭秉文等,他们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弟子的邀请和组织下,杜威于1919年4月到1921年7月,在我国各省和各大学进行26个月游访式的讲学,后由《北京晨报》出版了《杜威五大演讲》。他的系列演讲,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堪称奇迹,对我国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与杜威几乎同时期的著名美国教育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定律,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创办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是于1890年由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出资创办的,希望在美国西部有一所能够与哈佛和耶鲁大学比肩的顶尖大学。为此,他去向哈佛大学校长请教,而哈佛校长告诉他,要创办一所一流大学需要一大笔资金,至少还需要200年的时间。但是,洛克菲勒不信邪,事在人为,他选聘了年仅35岁的威廉·哈珀(William R.Harpre)为首任校长。他年轻有为,敢想敢干,硬是说服了美国8位大学校长和20位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任教,一时轰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界,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他们没有用200年,而是仅仅用4年的时间,使芝加哥大学跻身于美国高教与研究的领袖之一。洛克菲勒非常高兴地说,创办芝加哥大学是他一生最好的投资!

芝加哥大学这个优良的传统传承了下来,他的第五任校长是罗佰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1899-1977)1929年出任校长时只有30岁,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使芝加哥的学术水平继续提高,形成了诸多的学派,如社会学学派、数理分析学派、经济学学派、建筑学派、气象学派、传播学派、实验物理学派,等等。对此,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评价说:“有些大学不乏思想,但没有学派,另一些大学有学派却没有思想,而芝加哥大学既有学派又有思想。”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表明芝加哥大学在美国顶尖大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赫钦斯任芝加哥大学校长22年(1929-1951),他从实践中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并且是美国永恒主义(perennialist)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借助对永恒的真理的认识,促使永恒人性的发展,通过知识教学传播永恒真理,以便让学生认识永恒的世界。”他的教育代表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的教育》和《乌托邦大学》等, 在世界教育界有重大的影响。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美国于1776年建国,哈佛比美国建国早了整整140年,所以美国民众有人戏谑地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这是历史事实。从这一点来说,表明哈佛大学在美国乃至于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哈佛大学已有386年的历史,它不仅在学术上一直独占鳌头,而且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擎。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大学的楷模,就是因为他有明确的“三本三求”改革逻辑,即始终坚持美国本土化,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始终坚持以本科为主,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始终坚持创新,始终怀有忧患之心。386年以来,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办学逻辑,所以她也就能够成为世界众多大学皇冠上的明珠。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是世界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83年出版了《智力结构》一书,因此他被称为智力结构之父、心理学大师。他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和奖励,出版了18本教育学专著,以22种文字出版,拥有各国20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评价他说:“他是本时代最明亮的巨星之一,他突出表现人类成功的不同智慧。”美国特质教育联盟主席也评价说:“推动美国教育改革首席学者,加德纳当之无愧。”

对于加德纳我是知道的,我虽然没有见过加德纳,但与他有过通信,那是受学生席隆乾之托,于2006年1月向他推荐席隆乾的《有机构建主义教育》一书。他很快给席隆乾回了邮件,并邀请他去哈佛大学访问。2007年7月,小席自费到哈佛大学访问,受到了加德纳的欢迎,并为他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的研讨会,有5人参加。通过讨论,他们对席隆乾的有机构建主义教育观点表示认同与赞扬。加德纳教授虽然贵为教育大师,却平易近人,这种不以权威自居的学风,更令人们对他充满尊敬。

教育上的智力观念,最早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提出的,由此开创了智力测量的先河。很显然,智力与知识是相互区别的一组观念。此后,智力一词频频地出现在教育论著和人们的口头上。但是,智力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构成的,每一个成功的人的智力又有怎样的区别?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并没有回答。加德纳的《智力结构》给予明确的回答。他解释说:“智力的性质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