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探索:历程、经验与深刻昭示

作者: 常亮 杨春薇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梳理总结100年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和经验,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摸索开创期、探索调整期、发展确立期和强化定型期四个历史阶段。尽管探索之路艰辛曲折,但是收获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历史昭示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

关键词:建党百年;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历史演进;宝贵经验;深刻昭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地,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直接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革命事业和战略任务,使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3],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为何能够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系统梳理、全面总结百年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举、决胜之要、现实之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实践探索与历史演进

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建设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了全球最大留学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合作方[5],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给出了现代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其中,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必须一以贯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就内涵而言,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宏观要求也是具体方法。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看,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要求的重要体现,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坚强阵地的根本遵循,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断的行动指南。从高校工作的层面上看,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在于管党治党、办学治校,首要问题在于举旗定向,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关键举措在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本制度在于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工程在于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重点任务在于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根本保证在于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实现路径在于推进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征程科学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本文以此作为时代划分基准,将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摸索开创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调整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确立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化定型期四个历史阶段。就历史方位和功能定位而言,党对高校的领导历程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到整体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建立党的领导”到“发展党的领导”到“确立党的领导”再到“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进程,对应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探索与实践的四个阶段。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高校的领导还不能完全称之为“全面领导”,真正意义上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于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时代至今的伟大实践。为便于文章阐释,本文谨以“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指代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百年探索的整个进程。

(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摸索开创期(1921-1949年)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摸索开创期贯穿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整个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党对高校的领导沿着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为探索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开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基础。其中,一条主线是党在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全面领导自主创办马克思主义新型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另一条主线是党在国统区、沦陷区,对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学生运动的全面领导。

在第一条主线上,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党领导创办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早期的干部教育到探索建立正规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中。在轰轰烈烈的延安办学时期,党先后创办或改组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一批马克思主义新型大学,制定了一套适应当时办学形势需要的新制度、新办法,如毛泽东给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中,党开创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型,孕育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雏形,提出了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步建立起党领导下的新型高校创建模式和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制度。[6]

在另一条主线上,身处国统区、沦陷区的高校党组织以及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声势渐起,成为了推动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革命时期,随着党对学生运动的领导方式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党的领导,自觉融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开展了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等学生爱国运动;高校党组织成为了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确保了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学生运动处于低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开始逐渐与工农运动融合起来,客观上推动了马列主义在工农群众中的传播。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一二·九”运动为代表,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提高了党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运动为代表,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第二条战线;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大批进步学生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理论水平、政治素质、斗争本领日益提升,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蓄积了重要力量。

(二)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调整期(1949-1978年)

新中国建立伊始,受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整体移植了苏联高校模式。苏联曾在1936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的工作和领导的决定》,明确了高校的领导制度,即“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部工作,并负完全的责任”[7]。可见,在苏联高校内部,高校党组织并不承担领导职责,而苏联高校虚化、弱化党的领导,也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受苏联高校模式以及国内形势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调整期,我国高校领导机制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1950年阶段的“校务委员会领导制”,1950年8月到1956年阶段的“校(院)长负责制”,1956年到1961年阶段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9月到1966年阶段的“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执行的“以革委会、军宣队、工宣队等为主的革命委员会负责制”等一系列变动和调整。高校领导制度在这一时段内的频繁更迭,既反映出党领导高等教育和高校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也反映出简单移植他国模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实际上,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大学改造之初,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高校便已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寻找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和高校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发展之路,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期间获得的宝贵经验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如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这是党对建国近十年来取得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一项重要制度成果。

(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发展确立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就此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受到严重冲击的中国高校迅速拨乱反正,很快适应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为尽快恢复高校办学秩序,教育部在1978年10月印发的《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高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这一制度安排可视为对《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继承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符合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对于破除桎梏实现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但也在客观上淡化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党中央的本意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对于建设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而言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然而,高校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过度强调校长负责而忽略党委领导的倾向,加之美西方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助推了部分师生对西方大学制度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推崇,对我国高校的基本制度造成了冲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边缘化,为八九政治风波埋下了伏笔。当时,在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下,党领导高校经受住了政治风波的冲击,也促使各级党组织和高等教育界更加清醒冷静地总结过去、直面现实、思考未来。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形势对高校造成的影响,党中央于1990年4月召开了首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其中的重大议题就是如何强调和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其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至此,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和法律法规。其中,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家首次对公办高校的领导制度进行了法律界定,即“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标志着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了从党内规章、政策文本向法律制度转化的重大变革,为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强化定型期(2012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