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心理硕士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 赵俊峰 刘改改 张锋
摘 要:自2010年设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以来,各高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在回溯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1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现状,总结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的成功经验,并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如何满足新时代要求进行思考。通过评估发现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发展稳健,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培养过程相对规范。但在师生数量比、专业领域划分、课程及学制设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基于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从专业的宏观管理和完善专业建设等方面考虑,为推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指标,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1]立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挑战,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发展。[2]近年来专业硕士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自2009年招收专业硕士以来,专业硕士占比逐年加大,2009年占比为15.9%,2018年接近58%,学位授予人数呈现逐年增多态势。截至2019年,全国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3]专业硕士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年)》再次强调:“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4]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作为专业硕士的一部分,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2010年设置应用心理硕士学位以来,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各行业输送高层次应用心理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构建和完善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进行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5]同样,为规范硕士专业学位的评定标准,找准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定位,促进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了学位授权点的合格专项评估。[6]第五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对59个已经合格的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点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与了解目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取得的成效来总结培养经验,并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与改进。
一、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对59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进行整体的水平衡量,并总结应用心理硕士发展的现状与成就。
(一)应用心理硕士稳健发展
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与授予学位硕士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8个,2020年增长至99个,增长率为45.59%;2017年授予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796人,2020年约1300人,增长率约63.31%。[7]
从区域分布上看,应用心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华东地区有34个高校,占比34.34%;华北地区有24个高校,占比24.24%;华南地区有8个高校,占比8.08%;东北地区有8个高校,占比8.08%;西南地区有12个高校,占比12.12%;华中地区有7个高校,占比7.07%;西北地区分布有6个,占比6.06%。在整体布局上,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于华东、华北地区,中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呈面状分布,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这也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相匹配。
(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在录取生源方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呈逐年增多态势,且本科为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相关专业背景的生源与计算机、管理学等跨学科背景的生源占比相对持平,“双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占比也逐年增多,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毕业就业方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就业率在85%以上,部分高校就业率高达100%,专业对口率95.4%以上。就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基层单位、司法公安部门等行政管理岗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等教育岗位以及企业人才测评、员工心理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等其他行业岗位,全方位地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就业类型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在就业后的工作效用方面,社会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满意度在95%以上,这也表明社会对各单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可。
(三)服务多元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产业呈现多元趋势,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为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开设一系列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方向,例如用户体验与研究、广告与消费心理、人才测评选拔与培训等,体现了人才培养结构和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此外,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目前社会就业领域涉及较多的是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咨询行业、紧急突发状况以及重大危机社会事件的心理援助,也体现了这些领域对专业硕士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四)培养过程相对规范
现有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在学分修满的前提下,实习情况达标以及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通过答辩的学生才能顺利授予学位。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督导作用,学业导师与职业导师共同指导、共同授课。学业导师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及论文评审和答辩进行严格把关指导。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规定有半年以上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职业导师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注重案例教学、现场模拟和实践教学结合,通过设置见习、练习和实习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及真实教学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专业能力。
(五)课程内容支撑合理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应用心理在各实践领域的应用,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所开设方向并涉及社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临床与咨询心理、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心理服务等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在人才培养设计中,既突出了心理学原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单位针对不同实践领域在培养方案中突出特色,例如:医学类高校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康复心理学以及中医心理学等,师范类高校突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综合类高校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用设计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六)注重实践锻炼、提升专业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于应用心理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硕士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多地面向社会发展结构服务于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各单位通过加强应用心理硕士专业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得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培养目标指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侧重点,增强其专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8]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评估发现目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师生数量比例失调
研究生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一方面,某些单位开设领域方向和教师资源很充沛,但招生指标较少,甚至某些二级专业方向招生数量不足3人,不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开设领域较少,但授予学位数量较多,专业方向数量近千人,二级专业方向人数超过240余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给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带来很多挑战。已有的实验室、宿舍、教室等硬件设备承载能力有限,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难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在有限的指导时间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二)专业领域划分混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扩大升级,而且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部分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领域方向不合理,存在着专业涉及范围狭窄、领域方向分类混乱等问题。例如某些专业方向的就业面较狭窄,需求数量少,若招生数量过多影响供需平衡,则会导致学生的就业不足,从而拉低就业率。一些培养领域方向分类混乱、界限模糊,存在人才培养专业性不足、区分度不高、特色不明晰的状况。
(三)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目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内容未体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内容实用性不够突出,心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比重较大。选修课课程内容中针对应用心理专业能力的实际操作内容较少、涉及范围较窄、专业指向性不强,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学分设置中,各单位学分大致在33.49分,学分设置范围在26-47分,部分高校课程繁重,侧重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公修课以及偏重理论的专业必修课较多(由于都是必修科目,以下简称必修课)。从已有的学分分布数据中可以看出,培养单位所设置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远大于选修课,占比超过59%,呈现出培养单位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状态。[9]培养单位在课程设计中实践应用性不够突出,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不能较好地满足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需求。
(四)学制设置相对较短
各单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学制不统一,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六个月,两年学制对于应用心理硕士专业能力培养略显仓促。一方面,学制较短会影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另一方面,学制较短会影响其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是专业硕士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时间不充足也会影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因此,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上不能够放松,如果学制设置时间较短,其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压力就会传递到毕业就业环节,对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的人才机制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专业宏观管理,出台政策落地见效
教育主管部门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需要加强宏观管理,深刻领会专业硕士未来发展思路,确保出台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更新人才方案设置,推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步伐,深化应用心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等关键要素的综合改革。其次,切实落实双导师制度,突出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培养的“双标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做好导师管理和服务,促进育人经验交流,全方位调动资源为导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双导师”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另外,建议统一规定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设置为3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时间需求,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也需不断更新,这对于提升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优化专业布局,注重整体研究。规范应用心理学科研究方向,在对应用心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其与二级专业方向一致,并且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应用心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发挥教育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内容有所侧重,通过调整评判标准,增强实践能力占比,完善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另外,针对目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建议统一规定二级专业开设方向以及划分二级专业领域单独招生的数量底线,保证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前提下,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减少教育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