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作者: 张永彪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丰富思政内涵、营造良好思政生态,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中职教育的适应性。立足“三全育人”视角,探讨课程思政新理念给中职学校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正视现实境遇、探究破解对策,从协同性育人机制、趋同性育人目标、同构性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等维度,强化立体式顶层设计、制订一体化育人范式、打造教师成长新生态、建立高质量课堂新机制和创生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等,以此构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15—0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共同使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理念相通、育人目标具有内在趋同性,符合隐性教育的思路要求,是一种融合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塑造于知识讲授之中的新理念、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大趋势。

中职教育是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以“00后”为主体的中职学生正值思想性格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意识活跃、信息渠道复杂、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心理品质尚未完善、识别能力弱,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有意识的隐性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是中职学校贯彻育人宗旨、提升育人质效的必然选择。“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是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逻辑进路。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境遇

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系统探讨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路径,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充实实践方案,为中职学校提升改革质量、完善教学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促成耦合育人局面、营造良好思政生态,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中职教育的适应性和社会吸引力。审视现状,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以下不足,制约着中职学校人才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有:

1.管理无序,体系架构零散。思政育人价值虚无,党建引领乏力;思政建设缺乏保障,运行机制虚化;思政实施粗放,育人设计欠精准;思政场域单一化,漠视第二、第三课堂;思政边缘化,课程育人缺乏自觉性;管理功利化,思政价值错位;行动投机化,思政价值欠自信等。

2.育人内卷,主体责权混淆。多方协同乏力,联动名存实亡;多元融合欠佳,专业关联离场;主体角色定位模糊,任务边界不清;提纲挈领缺席,思政实施盲目;家、社主动性不足,学校力量单薄;专业特色不明,缺乏龙头引领;建设重点不突出,思政专业化离席等。

3.意识淡薄,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低下。认知狭隘,课堂教学重技(智)轻德;价值游移,思政立场不坚定;概念标签化,思政输出牵强附会;理解浅表化,思政理念内涵缺失;环节孤立化,设计缺乏序列性;内容陈旧化,输出缺乏针对性;语言规范化,教学缺乏艺术性等。

4.资源拼盘,综合思政课程建设空泛。思政资源碎片化,缺少整体性;一体化衔接生硬,缺乏思政内核;课程思政目标呆板,缺乏生成性;编排形式无新意,远离时代性和信息化;思政氛围不浓,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欠缺等。

5.形式单一,课堂教学重理轻实。重智(技)轻德,思政生成缺乏深刻性;重理轻实,职教优势不在;理念滞后,淹没学生主体性;呈现方式片面化,以讲代“实”显乏味;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错位,忽视职业性。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策略

如何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生成中职学校课程思政育人闭环,实现耦合协同育人,是中职学校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以问题为导向,明晰发展瓶颈、坚持特色创新,制订实施策略。

1.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联动化机制。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实施“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是系统集成[3],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中职学校各项工作、构建全域“大思政”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层面统筹规划、立体顶层设计,加强指导、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整合各方要素、强化思政系统集成,明确课程思政的原则。

学校深入解读“大思政”政策、领会精神,结合学情、从发展视角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制度,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涵盖领导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师资培训机制、教师队伍评价机制、主体协调机制在内的完整课程思政实施机制,多维发力,保障课程思政全域开展。遵循中职教育规律及特点,构建学校主导、家校社三方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严格落实各级各类评价考核制度,采用“边建设(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的模式,将课程思政评价渗透至管理、教学、科研等全领域。

“三全育人”是一种系统思想,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育人主体、育人场域和育人过程等要素间互动,它们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以党建为引领、制度为保障的系统整合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开展,切实提升工作实效。

2.主体协同,制订思政一体化图谱。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蓝图是一种多元化、体系化的育人新思想、新境界。目标达成,需要加强主体协同、建构一体化育人范式,全员参与,自觉培育学校党委、教学、管理和科研等课程思政主体的可行性、前瞻性和协同性,强化认知、细化目标、落实任务,制订中职课程思政完整图谱。

全员育人——以教师为主导,自觉提升思政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思想引领对学生开展直接或者间接的教育。

全程育人——以课堂为主阵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突出育人的持续性、连续性和衔接性;以教学为主渠道,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炼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中嵌入思政元素,选择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教育途径立体化,充分利用中职课程富于实践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依托各种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课程育人形式和内涵,激活德育内生动力。

全方位育人——以思政课为先导,适时搭建“三全育人”支架;以学科为基础,适中均衡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关系;以思政育人为主线,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统筹文化基础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相互作用,以优势专业为重点加大创新力度;以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为抓手,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实施重点,突出全面性、打造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营造多样性、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聚焦职业性、构建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主体具有多元性、能动性。坚持指导开展、特色建设并进的主体协同原则,开创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课三者同向同行、耦合育人的实施机制,助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类课程教学协同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最大效应。

3.师资优化,提升课程思政素养。教师是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导,中职学校思政育人能否与文化课、专业课及实习实训课有机渗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息息相关。

传统中职教育往往重智(技)轻德,鉴于此开展以下行动计划。以思政优秀教师为示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内容,深刻领悟相关精神,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路导向,明白“怎样培养人”的责任使命,让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以“四有好老师”为引领,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提振思政育人的情怀和信心,培养思政育人自发性、自觉性和自愿性;以思政育人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授之以道、导之以行,将思政元素融入备课、授课、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实现思政渗透;以教师发展为策略、以打造课程思政“金课”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研究活动,以赛促教、以行促技、以研促能,在实践中提升育德执行力、在研究中探索育人新路径,建设协同整合的课程思政创新团队。

4.创新课堂,引领学生价值内化。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中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公共课、专业课及实训实习课的具体环节,明了环节间逻辑关系,将思政元素无缝式融入教学中。

课堂教学融合思政育人,需要教师以生为本、驾驭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适宜的思政元素渗透、整合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成效体现、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实现课堂全程育人;以思政育人为中心,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亲身体验生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基本适用于各学科教学。如以导游身份来到乡村,记录农村发展的成就,感受党的决策正确性;以演员身份排演舞台剧,将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强化家国情怀;以辩论会形式开展“强国有我”的主题活动,充分领悟四个自信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职课程思政同构性育人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平台。以此为出发点,发挥职教优势、突出实践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合理融合、科学指导,把握时机、精准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实现价值创造。

5.发掘资源,创新教材。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种类繁多,教师要坚守课程建设的主阵地,构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态势。重构学科思政资源、创生新形态一体化思政教材,是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长效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不同专业思政育人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资源开发、教材创生的四个原则。胸中有纲—对标课程核心素养,发掘适宜资源;心中有道—遵循学科内容规律,开展适当融合;目中有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施适度植入;手中有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适时反馈引领[4]。其次,明晰主次、拓宽建设路径。以教材为主体,发掘适合思政资源;以育德为中心,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古今资源为依托,适当充实思政素材库;以地方文化为补充,适度深化课程思政意蕴;以党史教育为引领,渗透适宜红色文化。再次,以多样、灵活为原则选择编排方式,立足时代发展、对接信息教学,开发相互支撑的新形态教材,实现线上线下思政的有效衔接。以活页式教材引入线上思政内容,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相应思政案例的视频、微课,对接包括特定教材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程网络[5]。

从价值观、优秀品格、职业素养和自我认知等方面深度挖掘思政核心元素,重构耦合性育人内容,是中职课程思政完整图谱中的一环。中职课程思政资源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分散性和专业性,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学科知识壁垒[6],有助于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整体的思政认知,以更宽广的视野达成趋同性育人目标。

“三全育人”是中职学校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依据,课程思政是中职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提升人才质效的关键路径。构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体系,是一盘大棋、一盘活棋、一盘新棋,必须从立德树人的整体要求出发,合力建设趋同性育人目标、耦合性育人内容、同构性育人方式和协同性育人机制。立足中职教育特点、发挥实践活动优势,着力突破育人责权模糊、协同呆板带来的层级壁垒,规避思政资源匮乏、德育能力不足带来的弊端。相信,中职学校一定会提升中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3]张强,余钦,程玉莲.新时代职业院校“三全育人”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学理渊源与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6):24-28.

[4]张永彪.中职语文德育资源的有效发掘与实施[J].中学课程资源,2022(12):32-34.

[5]陈兆芳.“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江苏教育,2022(36):50-54.

[6]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77-83.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szyjy-108;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181)

编辑:宋春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