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林雨

【摘要】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劳动教育对幼儿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和加强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简要分析,指出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创设环境、科学设计、游戏渗透、家园协同等四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23—04

近年来,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学前教育中如何理解劳动教育、怎样开展劳动教育,成了学前教育亟待思考、探索和解答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分析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策略。

一、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念,指出生活、社会以及学校都存在着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根本力量[1]。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阶段,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

1.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件事情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最终完成。在锻炼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要明确自理能力的概念,并不是要求幼儿不依赖外界,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生活技能[2]。例如,吃饭需要学会自己使用餐具,天冷需要学会自己穿衣服,会自己如厕,要取得好成绩则需要刻苦钻研地学习……无论是追求小小的愿望还是实现宏伟的梦想,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来达成。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大胆给予幼儿劳动锻炼的机会,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性,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拥有较好自理能力的幼儿在面对各种情境时都具有更好的抗压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2.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作为幼儿接触群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下,很多幼儿在家庭成长中获得了过多的关注和宠爱,导致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总是期望他人始终按照他们的心情和意愿行事。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缺乏分享欲望,性格相对强势。当这些幼儿首次进入幼儿园时,他们会面临一个新的现实,发现这里有很多与他们相似的小朋友,自己不再是家庭中那个备受瞩目的“小明星”,这种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落差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心理上的适应难题。为了发泄这种情绪,个别幼儿可能会采取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方式来吸引教师的注意,试图证明自己在这个小社群中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减轻幼儿的这种适应难题,使他们有机会参与群体劳动,通过与小伙伴一起劳动、交流和对话,不仅能够体验到与他人共同工作的乐趣,还能够培养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交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与小伙伴相处的技巧。

3.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的劳动内容、职业特点,掌握基本的劳作方法,在劳动和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还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创造力,体验美的感觉,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实现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4.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劳动,是人与人、人与环境建立联系的途径,和家人一起劳动,是亲子间融洽关系直接又自然的方式。劳动教育的内涵既包括“穿衣叠被”“整理打扫”等具体劳动技能的习得,也包括幼儿的性格塑造、习惯养成以及责任感培养等方面。在亲子共同劳动中,幼儿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为亲子沟通创造了机会。以亲子“包饺子”为例,家长熟练地包出好看的饺子,在引发幼儿的喝彩和掌声的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劳动的兴趣。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在言传身教下让幼儿掌握包饺子的劳动技能,润物无声地让勤劳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在温馨的亲子时光里,向幼儿讲述上一辈的童年记忆和经历,通过亲子间的共情和劳动体验传承优良家风,领悟并养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这样的家庭劳动教育下,既完成了幼儿健康成长必需的自立教育,也是亲情相伴共同成长的温馨过程。

二、幼儿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社会”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但是在当下幼儿劳动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家长教育理念落后。部分幼儿家长受到他人思想的影响,过于在意幼儿的知识学习,将幼儿园中的教育过度理论化,这可能使幼儿在本该形成习惯、锻炼能力的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而这种不遵循幼儿发展客观规律的行为也会让幼儿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快乐。

2.动手能力不足。部分幼儿多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老人可能会不自觉地溺爱幼儿,在“包办”和“不舍得”中导致幼儿形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没有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不足、缺乏基本生活技能的情况。

3.性格成长存在缺陷。部分过度溺爱下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较高,一旦在幼儿园遇到问题,常常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解决,这容易造成固执己见、难以妥协的性格,也会在园内引发冲突和矛盾,不利于幼儿的正常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4.教师专业水平不足。随着学前教育普惠资源的进一步增加,新建幼儿园涌入大批新入职和转岗的幼儿教师,他们虽然通常都接受过五大领域课程的专业学习教育,但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幼儿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有些“力不从心”[3]。

5.幼儿课程缺乏标准。中小学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中将劳动课正式列为一门独立课程,但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没有一个统一性、明确性的参考,劳动教育只能由幼儿园自主探索实施。

三、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1.创设劳动教育良好环境,营造幼儿劳动氛围。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幼儿园与班级环境的创设,使之呈现出浓厚的创美劳动教育氛围,让幼儿能够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创设开放的劳动教育环境,比如依托园所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幼儿通过观察,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幼儿通过种植,感受丰收的不易;让幼儿通过采摘,收获劳动的喜悦,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学会爱护环境,敬畏生命。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发展幼儿劳动的自主性和劳动创造性。还可以借助文化资源,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等开展主题劳动课程,通过讲“大国工匠”故事,朗诵劳动诗歌,“我的小手真能干”等主题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良好氛围。

2.科学合理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注重幼儿发展特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4-5岁和5-6岁的幼儿在发展特征上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幼儿的变化是渐进的,并且需要时间来完全展现出来。幼儿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发展,以确定适合他们的劳动活动。这种个体化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考虑哪个年龄段的幼儿能够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哪个年龄段的幼儿能够帮助他人,服务集体。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关注幼儿的发展特征,并根据不同年龄段梳理并制订详细的劳动计划,在详细的计划下,科学合理地设计劳动活动,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幼儿在符合其发展水平的范围内劳动素养得到提升。如,在3-4岁阶段,可以通过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来培养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能够独立进餐、擦嘴,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擦手,可以自己穿脱衣服。在4-5岁阶段,可以逐渐教授幼儿一些基本的洗涤技能,比如清洗口杯和点心盘;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小主人翁的责任感,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劳动:擦小桌子、小椅子、玩具柜、整理衣柜等;设立值日生轮岗,帮助同伴分发餐具,整理图书、玩具,为植物浇水等,让幼儿产生光荣感,在增强幼儿劳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5-6岁阶段,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比如自主完成餐前准备、有序取餐、盛餐,餐后整理,午睡后整理床铺等。鼓励幼儿用劳动去服务更多的人,比如帮助父母整理房间,完成家庭中的小任务;以班级为单位,协助老师进行全园的“图书漂流袋”配送和整理;在“地球日”的时候将所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讲给陌生人听,并将捡到的垃圾分类投放。不断丰富幼儿的劳动渠道、形式和内容,拓展幼儿的服务群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活动,鼓励幼儿在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3.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更愿意参与活跃、有趣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课。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采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积极参与,通过游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劳动活动时更加积极投入。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够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社会领域的自理能力培养中,教师可以设计“衣服大作战”等主题活动,要求幼儿模拟穿衣、脱衣、洗衣、晒衣、收衣、叠衣等步骤。在穿衣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幼儿迅速而整齐地穿好自己的衣服,然后表扬那些穿得整齐的孩子。接下来是脱衣环节,教师可以不设时间限制,以避免孩子们在处理拉链等物品时受伤。在模拟洗衣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奖励答得多且准确的孩子;还可以提问哪些部位的衣服通常需要特别注意洗涤,例如衣袖和衣领,并为孩子们提供参考答案。收衣和叠衣可以在一个阶段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孩子们相互帮助叠对方的衣物,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后颁发“劳动小能手”奖状。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采取“好朋友来帮忙”“小组游戏”的方式,在合作、帮助中提升幼儿的能力,在进步后颁发“进步小能手”奖状。通过劳动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学习新的自理技能,还促进了他们在游戏中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意识,而及时给予肯定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充分发挥家校协同实践教育,增强幼儿劳动实效性。家庭教育在幼儿健康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将家庭教育提升到国家议程中,强调了其对于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对此,幼儿园也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认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作用,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会,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幼儿的劳动活动,更好地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劳动内容,从而更好地配合支持幼儿在家庭中养成劳动习惯;还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和活动来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劳动,例如,在植树节时,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同栽植小树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环境的贡献;在母亲节时,可以鼓励幼儿帮妈妈做家务,表达对母亲的关爱;还可以通过亲子共同设计劳动计划,当幼儿每天都认真完成时给予记录,完成劳动打卡,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家园反馈。在坚持中培养幼儿的毅力和耐力,同时也让劳动意识和素养成为一种习惯。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劳动教育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劳动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世界,还能培养他们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从现阶段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优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教学的方方面面,广大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教研等方式深入研究,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做好家园共育,让幼儿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健.让家庭劳动教育成为幼儿成长的“必修课”[J].山西教育(幼教),2022(03):14-15.

[2]戴素琴.劳动教育让幼儿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困境儿童”帮扶引发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探究[J].好家长,2022(12):91-92.

[3]何光辉.试论幼儿劳动教育的特点与策略——以幼儿劳动教育清单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23(01):05.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