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作者: 石富仁【摘要】作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着巩固知识的任务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优化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化学学科特点的课后作业已经成为化学教师需要研究和重视的问题之一。文章主要以此为基础,对“双减”下初中阶段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究出科学合理的作业优化设计路径,以此来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双减”;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124—05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育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初中阶段的课后作业设计时,除了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提升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更需要围绕“双减”政策,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将减负增效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并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课后作业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以此来达到促进化学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一、“双减”政策的推广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双减”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落实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较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常常会为了完成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不高且较为被动。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渐落实,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培训负担,教师也在积极努力地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学生的学习重心也重新回到了课堂本身。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综合素质。“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记住知识点,而对于如何运用知识却被忽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知识的本质很难掌握,也很难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教师对教学模式开始进行创新和优化,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主体重新交还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机会可以展示自我,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使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水平,造福人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1]。
二、“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会将作业视为课后延伸,所布置的作业单纯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内容也多以课堂教学知识点为主,这种作业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而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对初中阶段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作业难度、作业量、作业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也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求能够围绕化学核心素养为中心,确保作业能够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借助教育途径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提高。在教学体系中,作业是其重要的一环,能够起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在对作业进行反馈时,教师能够从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对教学内容和作业布置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以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保障。而从整体角度出发,“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在缩减作业量的基础上,对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以此来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2]。
除此之外,对现有的初中作业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符合“双减”政策的情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作业的质量。部分初中教师自身的作业设计意识较弱,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作业布置上也存在以灌输式为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布置超过学生负荷的作业量,这也导致学生作业压力过大,长此以往会增强学生对作业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应付的态度。而且部分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往往会忽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多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全班同学需要完成同样的作业内容,这种情况尽管便于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和管理,但是却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会对提高作业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化学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化也是目前作业设计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优化和创新,处理好作业量与质的关系,在“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搭建其作业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桥梁,有效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往的化学作业设计在内容和侧重点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而有效的化学作业设计需要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以此来实现提高作业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1.设计预习作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预习意识通常较弱,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方法,往往只是根据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完成预习,导致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双减”政策下,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培养化学素养的目标,教师在进行作业优化设计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类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3]。
例如,在讲解“氧气”相关知识内容时,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预习类作业:首先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将氧气的性质展示出来。然后围绕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总结其状态、气味以及颜色等特点,并思考如何判定一瓶气体中有没有氧气,思考氧气是否可以支持燃烧,另外氧气具有什么化学特性。在导学案的最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布置相应的基础性复习题。如,在收集某一气体时,可以使用向下排空法和排水法的是什么气体?该气体的特点是什么?如果想要收集氧气,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与此同时,还需要围绕氧气列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自行判断,思考该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是分解或合成反应。如此一来,通过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可以使其基本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氧气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体系。
2.设计生活作业,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化学知识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对于初中阶段首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时结合实际生活增添趣味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化学本身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其中有很多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需要教师能够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筛选,以此来丰富作业内容,使其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降低化学知识所带来的陌生感,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学生会对酸碱指示剂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具有一定生活化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花瓣或果实等,然后将所收集到的东西捣碎以后放到酒精中,让其充分融合后再进行过滤,这时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指示剂,然后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食盐、酱油、醋等调味品混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所看到的变化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与传统的作业模式相比,这种实践性的作业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价值,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3.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在调查中发现,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完成作业的质量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作业设计。然后对其制订针对性的作业要求。具体来讲就是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练习方面,以基础习题为主;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所以在继续练习基础习题并不适合,所以需要为其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和难度的习题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知识的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层化的作业设计能够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体会到成就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例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相关知识时,基于“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坚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对于化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其作业以基础知识为主,包括氧气的用途、物理性质以及与基本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方面,主要以巩固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而对于化学水平中等的学生而言,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可以围绕其化学性质和反应进行设计,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反应所需要的条件以及生成物等,并能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以探究氧气的性质和运用解决常见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化学水平较好的学生而言,在作业设计上可以进行一定深度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思考,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资料查阅、动脑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其探究、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4.设计趣味作业,调动学习热情。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迅速,对于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有极强的探究欲。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减负增效逐渐落实,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任务,在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调动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就目前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情况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化学知识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提高其趣味性来提高作业质量。
例如,在讲解“分子与原子”相关内容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探究所看到的现象,并证明物质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对于积极发言、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又如,在讲解“水”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在作业设计上可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利用活性炭、石头和纱布等物品制作简单的净水装置,然后对户外采集到的水样进行净化。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书面作业的限制,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外,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5.把控作业时间,及时进行反馈。首先,在作业设计优化上需要控制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双减”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减负理念,在设计作业时需要适当地调整时间,控制作业量,避免出现机械作业的情况。初中化学作业控制在15分钟以内完成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作业形式上尽量以选择、填空、简答题为主。
其次,重视作业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反馈作业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引起重视,发挥作业反馈的激励性和调控性。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而为后续教学方式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而学生结合教师反馈的信息能够对自己的实际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学习策略进行调整,加快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除此之外,在作业反馈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并给予一定的认可来激励学生学习。
6.精选经典习题,控制作业难度。目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压力大、负担重的最大原因是其课后作业较多,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甚至是有些学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完成不了。所以,为了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在优化设计作业时控制作业难度。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习惯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具有一定综合性且难度适中的经典习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检测。通过经典习题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同类型题的解决办法,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其他相似类型的解题中。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已经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初中化学教师,需要结合生活素材、丰富作业内容、增添作业的趣味性、分层次布置等多种方式来优化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以此来实现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钦.“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J].名师在线,2023(24):53-55.
[2]丁春玉.乐享作业趣习化学——“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03):16-21.
[3]陈瑞.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创新策略——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05):125-127.
[4]李建平.“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单元作业设计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33):79-80.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