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思路
作者: 徐连山【摘要】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对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活化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途径,将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120—04
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业,有效完成作业,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与技能,是学生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1]。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许多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尤其围绕学生作业的诊断、巩固知识、学情分析等功能,把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2],系统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性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作业布置形式单一、轻理解实践、学生长期被动完成作业等问题,探究生活化作业设计相关策略,将实际生活情境与学科学习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现状
1.缺乏科学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没有认识到生活化相关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生活化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对于生活化作业设计的认识比较片面,对生活化作业设计相关理论研究比较缺乏,没有有效地把生活化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出发设计生活化作业,从而导致生活化作业效果甚微,难以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2.生活化作业设计忽视个体差异。由于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不同。有的教师设计生活化作业仅仅简单地将数学题目与日常生活联系,将生活化元素引入作业,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作业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生活化作业设计缺乏实践性。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以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但目前有的教师在生活化作业设计方面,不够重视作业的实践性,对相关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的思考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4.对生活化元素的挖掘、运用不够合理。一些教师在利用生活化素材设计作业时,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整合能力有限,无法从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和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挖掘、运用生活素材,往往选择的素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相符,或与学习内容关联性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缺乏生活化作业设计反馈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比较重视学生作业布置,却忽视了对学生作业的引导和反馈,在及时提供适当的作业指导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思路
1.以生活情境为基础设计作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3]。基于此,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需要引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因此,在设计数学生活化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素材,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切实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探究数学学习的价值。校园和家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在生活很常见。比如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相关内容后,教师可巧妙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星期天下午3(),思源同学与体重45()的明明相约登山,他们骑自行车用了10(),大约行驶了3(),来到了平顶山下,然后登上了海拔2400()的山峰,每人喝了一瓶500()的纯净水……这种情境式作业改变了原有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单一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注重创新作业形式。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生活化数学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数学游戏、制作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调查等。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载体。选取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内容为素材,设计游戏活动作业,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时间的认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和回答“1分钟能做什么”,鼓励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能做什么”,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1分钟跳绳比赛,对比赛前十名同学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深了对时间相关知识的认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作业。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进行生活化数学作业设计提供了广阔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大数的认识”相关内容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收集生活中的大数。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搜集关于大数的资料,如地球赤道的长度、光传播的速度、全球人口总数、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地球陆地海洋总面积、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面积最大的四个省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大数资源。
4.注重生活化作业的实践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发现者,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探索者,学生通过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掌握相关知识和已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如学习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在学生掌握了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如何测量一块土豆的体积,使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运用所学知识。
5.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机制。为了使生活化数学作业更有效,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评价为辅,穿插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等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必不可少。教师在评价时,可尝试用“等级+简语”的方式,描述学生的作业水平,要求学生准备作业反馈情况记录本,在获得家长支持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观察、实验、调查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使学会自觉“用数学看世界”。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措施,也是学生反思、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实践举隅
1.关注生活体验,捕捉学生的兴趣点。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生活情境与数学学习有效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也是教师设计生活化作业的初衷。例如,在教学有关人民币相关知识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人民币缺乏认知,不了解物品的价值,但大家都有去超市或商场购物的经验。针对这部分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父母一起购物并使用人民币交易”的家庭作业,在这样的现实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人民币,学习货币单位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加减运算知识的理解,分析货币的作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2.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把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学生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学生学习了位置、方向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让学生以学校小讲解员的身份,结合学校周围的标志性建筑,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语,向来宾介绍自己学校所在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使学生在具体场景的描述中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取家庭生活问题,融洽家庭关系。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亲子作业,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融洽亲子关系。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利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妈妈平时省吃俭用攒了两万元,计划存入银行,等三年后你考入大学再使用,你需要了解银行存款利息相关信息,亲自设计存钱方案。”通过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分数乘法和利息知识,也融洽了亲子关系,使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4.结合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生活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中,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联,鼓励学生捕捉社会热点,把握社会动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列方程的知识点时,可以在作业中融入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某工厂有8000千克的煤,打算用25天将其烧完,但是由于后期进行了锅炉工艺改进,用32天烧完这些煤,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的煤?完成题目之后,学生与家长共同观看环保视频,以增强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生活化理解。这一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完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题目中包含的节能减排知识和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丰富作业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调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调查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直观认知。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调查性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实际调查中进行数学实践,进而提高运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掌握“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调查家庭近半年的用电情况,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绘制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写一份关于节约用电的倡议书。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调查性作业比较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调查。
不仅如此,生活化阅读作业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业类型,这类作业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视野的拓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积极性。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书籍资料,如《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中的数学》《奇妙的数王国》《数学小超人》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生对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还了解了很多的数学名人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故事、科学实验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获得感。
当然,生活化作业类型不局限于以上,无论形式怎么变化,内容怎么拓展,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都应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关注通性通法的出发点,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4]。
总而言之,生活化作业设计是一项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工作,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会不断尝试和改进相关工作,让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更加科学、有趣、有效。
参考文献
[1]费晓丹.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活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23(05):53-55.
[2]钟晓英.“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3(04):72-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4]叶育枢.香港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理念”“方式”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9(10):19-23.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