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作者: 刘超 刘钊辰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增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通过对学校思政课堂教学一线调研实践,开展听评议课、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讲座、分析总结等,文章提出要提高教师政治意识,让课堂有政治高度;加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课堂有深度;灵活运用知识,让课堂更有广度;用心用情用力,让课堂更有温度;深入学习国情,让思政课更有厚度;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更有效度。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生态,通过重塑课堂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和生命活力,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15—05

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规模大、年龄跨度大,可塑性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非常关键且极为重要。因此,聚焦思政课堂教学,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一、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人格修养。因此,中小学思政课要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在学生心灵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打下坚实基础。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的途径。

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高擎信仰之炬,培育时代新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争做“四有”好老师,勇担教书育人使命,让思政课堂“有滋有味”,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激发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遵循教育规律,以扎实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如何上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效果,意义重大。

现阶段,县域内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育人效能有明显提升,但通过一线课堂教学现场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思政教育教学调研活动中,我们在教育教学一线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听课评课、师生问卷调查、现场专题交流、课堂评价分析等,发现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政治意识不强。在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认识上存在严重偏差,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是一门普通的小学科,思想上不重视,课堂上只是让学生圈点勾画一些知识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没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的“动力源”,也没有意识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是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部分兼职思政课教师专业性不强,平时不认真学习有关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时政信息联系不紧密,德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脱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是理论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提升不能有效衔接。部分思政课教师思想观念陈旧,不善于学习,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狭窄,课堂上缺乏知识的纵横比较,还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宰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缺乏,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生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思政课的本质是培根铸魂,以德润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一种“人文情怀”,只是消极地传授知识,没有将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起来、厚植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和家国情怀;不能主动积极地研究教材,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不能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德育没有触动学生心灵。

五是深入学习中国国情不够。在课堂教学听评课中发现,思政课堂教学与国情结合不够。教师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不深,尤其对“四史”知识学习不透,在深入挖掘教材、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坚持从国情出发讲思政课等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将红色教育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师说教多,学生接受知识有难度,道理没有讲深、讲透、讲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有效地将实践活动融入“大思政课”中,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六是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调研中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学习新技术不积极主动,对数字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遵循教育规律、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方法传统陈旧,不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思政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政治意识,让课堂有政治高度

1.打牢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线”。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全新认识,积极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才能更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营养”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彻教学全过程,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引领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和才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生命成长全过程,夯实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线”。

2.增强涵养精神力量的“动力源”。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培育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涵养精神力量的“动力源”。在教学调研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重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忽视对学生精神力量的涵养。例如,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懂得国家利益至上,只有国家好,我们才会好。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要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为国争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引导、激励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课堂有深度

1.注重理论学习,真信真用。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探索,同时又指导实践,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就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坚持科学与信仰的统一,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围绕“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主题,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入教学活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可知可感的活动中感受真理的强大力量。

2.将鲜活的时政融入思政课堂。在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善于将最新的时政要闻归纳梳理,巧妙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最生动鲜活。例如,在讲“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时,可结合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情景式研讨,学生自主、合作、思辨分析,能切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3.将德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形,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围绕“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主题,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气馁,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同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既要有理论深度,更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教师可紧紧围绕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等展开教学,让课堂“有滋有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灵活运用知识,让课堂更有广度

1.拓宽教师知识视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础。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自觉做一个为学为人的表率,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人。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要讲得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善于学习,丰富知识储备,灵活运用知识,紧跟时代形势,拓宽师生知识视野,让学生在明辨事理中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关键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通过讲授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相统一,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堂上,教师既要让课堂生动鲜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又要用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讲到“集体生活”的内容时,我们要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由班集体延伸到学校、社区、社会、国家层面,引导学生从小增强集体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为国奋斗的实践中。

(四)用心用情用力,让课堂更有温度

1.厚植文化情怀,以文化人。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要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和心灵的共鸣,思政课本质上就是育人育心。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有机整合、科学设计,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例如,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国武术展演、非遗文化剪纸、书法、国画学习系列活动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让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中华优秀文化根脉。

2.以情动人,师生共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贵在情感交流,真情融入,师生共成长。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沉浸式、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有情感温度的思政课中提高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思政课是培根铸魂、以德润心的教学活动,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例如,在围绕“美好集体,有我在”主题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集体生活中,人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只有人人付出爱心、真心,集体才是温暖的家。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样的实践活动,把理论内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心体验,才能触动学生心灵。

3.厚植家国情怀,担当使命。培育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增强传道情怀和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有执着追求,还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始终为学生着想、为教育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有政治高度,要渗透家国情怀,主题要鲜明,思想要深刻,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