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作者: 包怀有

【摘要】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教与学模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此,文章以Y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情分析与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活动案例,提出围绕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深化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等策略,从而优化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20—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多侧重于知识灌输和结果评估,而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核心在于将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持续反馈机制助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最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Y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情感投入和创新能力等要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境提供新思路。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评价往往相互独立,教师通常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学期末或单元结束时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此种反馈机制很难对学生的即时学习需求快速反应[1]。相较而言,教学评一体化则打破了这种固有模式,将评价融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之中,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这种即时反馈和教学调整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对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素养[3]。这种教学模式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包括同伴评议、自我评估和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人的学习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深度自我认知,能够促使学生明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从而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4]。

3.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活跃和深入。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需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评价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5]。整体而言,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有效协作,从而营造更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围绕学生实际需求,精准进行教学评。在开展具体教学之前,教师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信息,明确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兴趣点、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以及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选择教学内容和开展课程设计,以确保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治相关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探讨道德与法治问题。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从学生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小组活动结果评价等方面,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及道德行为等情况。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个人偏见或不公平评价。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评价结果反馈的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围绕Y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研究,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相关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环节,首先,教师介绍课程主题“我是独特的”,并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其次,教师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接着,教师展示不同个性的人物拥有不同才能的相关图片,并简短描述,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

在学生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化知识理解,深入体验课程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组员的故事,在增加课程趣味性的同时,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给予适时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在评价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对同伴个性的了解情况。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今天的课程中,你发现了自己哪些独特的方面?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深化个人认知。分析学生在课后的自我反思情况,可以发现此次教学实践后,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深化学生情感参与,全面提升教学评质量。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立足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角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如何应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相关活动,学生不仅能有效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还能有效体会到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影响力。

在学习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设置小组讨论、个人发言或写作反思等环节。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个人遇到的相关法律和道德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个人发言环节,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法律和道德议题的个人看法,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发展。在写作反思环节,学生可以结合所思所想,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体会,加深对法律和道德知识的理解。在评价环节,教师应综合评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

围绕Y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研究,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相关教学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和水果是怎么来的吗?”随后,教师利用一系列图片和短视频展示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接着,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扮演农民、市场销售员、厨师等角色,模拟市场购买和烹饪场景,使学生从中了解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农民,会如何描述自己的一天?希望消费者怎样理解你的辛劳?”

在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角色扮演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和珍惜劳动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绘制“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系统理解食物生产和供应过程。

在评价反馈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互动表现评价学生,要求学生提交反思报告,呈现自己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计划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有效实施教学评。在教学环节,教师应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设置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构建问题解决框架,鼓励学生深入问题本质,探索各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利用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索学科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实践理论知识,探索未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主题,详细规划、实施和调整。学生需要自行管理项目,从而提升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技术及知识支持,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实践操作。

在评价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项目成果和创新表现,围绕项目创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团队合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以及最终成果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综合评价。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项目日志和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技能发展。

围绕Y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研究,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相关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环节,教师以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提出与课程主题“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思考环境污染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查看不同的塑料产品,讨论塑料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污染大搜索”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种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收集相关信息,实地考察学校周围环境现状。学生需要动手收集样本,收集水源样本后,进行简单的清洁度测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关指导,使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在评价环节,教师综合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展现的团队合作和实践情况,提供具体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呈现实际效果,使评价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而且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Y小学三、四年级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可知,教学评一体化,能有效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何远鹏,陈丽红.“备·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设计理路[J].教育艺术,2024(01):29-30.

[2]魏汝伟.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天津教育,2023(34):180-182.

[3]豆海湛.体验教学新范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3(34):14-17.

[4]丁雯.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教学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1):79-80.

[5]许小宇.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教育界,2023(14):125-127.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