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探索
作者: 马海丁【摘要】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复杂的篮球技术和战术。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分析小学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篮球基本运动技能、运动防护常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提出具体的结构化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长远发展,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拥有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61—05
篮球结构化教学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有序、系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篮球技术和战术上逐步提高,以达到更高水平的目标。它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提供系统性、有条不紊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在篮球技术和战术上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篮球基础,提高比赛表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小学体育的结构化教学意在借助知识整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宽运动和训练的渠道。同时在教育中也可借助结构化整合的形式,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呈现相关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具备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进行小学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时,也要注重遵循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规律,迎合学生的需求以及素养发展需要展开结构化教学,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结构化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的培养依靠日积月累的技能训练,而持续性的运动锻炼则离不开学生个人兴趣和意志力的支持。学生只有具备运动锻炼的兴趣,在掌握必要学习技能的前提之下深化锻炼过程,才能提高运动能力。结构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兴趣和对知识技能训练的效率,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和运动状态的方法。
事实上,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本身就能够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但传统的运动训练模式在学生运动能力的开发方面有所不足,而结构化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整体认知。比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篮球项目结构化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就传球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等不同的技能进行结构化宣教,并使学生通过单人和团体等多种锻炼模式提高篮球运动技能,强化个人的运动能力[1]。
2.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利用结构化教学传输体育知识、运动训练方法、技能关键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结构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在运动锻炼中的强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当前的体能发展情况展开训练过程。而且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起传统的教育手段,它更能从趣味性情境、学练要求等角度出发,构建包含多种主题的结构单元,让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的认知、技能与情感。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创设学练情境,使学生在参加运动技能训练活动时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能训练方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此展开阶段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整体的实效性。
3.有助于提升学科育人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就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运动技能的引导,而没有借助体育学科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拥有终身锻炼的意识。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了教育教学的重点,通过借助结构化教学创新教学手段,更能提高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育工作者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相关结构化课程还具备技能的关联性,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各司其职,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流沟通能力。所以结构化教学手段是一种可以深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学科育人价值的良好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2]。
二、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的特征分析
1.整体性。结构化教学有着整体性的特征,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建立整体性认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技能与知识。比如,在篮球项目的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篮球运动技能的综合认知程度,在战术配合、规则意识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品质。
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对某个单一技能的训练或简单的技能组合叠加,而是将技能、理论知识、规则意识等形成有机整体,从而展开整体性的教育过程。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训练投篮技术时,不能只是就投篮的技术展开训练,而要设定特定主题,并结合运球、传球、防守提升学生的锻炼综合性。在发挥结构化教学整体性特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篮球的魅力,感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2.关联性。小学体育的结构化教学有着关联性的特点,相关技术要素和知识的关联度紧密,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此,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注重体现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认知程度,在脑海中形成零碎学习元素的关联框架。学生可以以某个特定主题串联这些知识或动作技能,以提高自身的运动锻炼水平。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以“小小篮球达人赛”为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就传球、接球、运球等技能展开学习;还可以借助多种组合式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了解相关技术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将篮球知识与技能有效贯通,在训练和比赛中加以体现。当然,结构化教学在体现相关知识关联度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要义。
3.应用性。结构化教学也有着应用性的特点,无论是所学的知识还是练习的技能,都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运用。比如,可通过篮球比赛或者篮球游戏,让学生锻炼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内容并非孤立存在,如果让学生脱离实际展开练习,很难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只有对相关技能进行组合搭配,了解技能的实操模式,并在锻炼中提高技能应用的水平,才能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运动习惯。尤其是篮球项目需要在真实的比赛场景中应用,学生才能够更具临场判断力和感知力,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比赛实战水平,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能够就相关运动技能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借助知识与技能整合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保持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在实操中体现个人的潜能和综合素质[3]。
三、小学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的策略
1.在目标上体现结构化,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高年级的篮球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从目标设定方面体现出结构化,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包含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素质水平目标、课时目标等等,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体现出结构化的特点。教师还要认真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要求,结合相关教育素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从而进行目标的细化。
在目标设定方面,要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学科的教育目的除了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在设定好教学目标后,也应配合目标完善教育方案。方案要涵盖具体的教育实施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过程的结构化程度。
比如,在五年级以“指向实战能力提升”为目的的篮球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训练程度为目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后,可以对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在目标设定的思考过程中,主要围绕“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怎样展开训练”为主,从而完善后续的结构化教学环节。如,在运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能。在体育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两次运球”和“裁判手势”等知识。在体育品德方面,学生需要在运球过程中勇于挑战、乐学体验。明确好结构化教学的目标后,教师也可对目标进行细化,设置分阶段的教学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育目标方面体现出教学的结构化,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展开篮球训练过程,体现出结构化教学的整体性,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4]。
2.强调勤练常赛,构建结构化教学过程。“勤练常赛”也是进行小学体育高年级阶段篮球运动项目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它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断裂”的问题。在结构化教学中,借助“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技能素养,构建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和运用技能的逻辑体系,提高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篮球场地中应用比赛技巧,完成锻炼过程,同时在获得比赛胜利的过程中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感。借助篮球运动项目,还能培养学生终身运动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学、练、赛”的时间,帮助学生在结构化课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提升学生个人的整体实践与应用能力。
比如,在高年级阶段的篮球实用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知识宣教和技能训练为基础,再以比赛为辅助,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展开实战。而在实战阶段,学习则为辅助,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篮球项目理论知识,在比赛中加以应用。通过“勤练常赛”强化个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比赛的方式展开团队协作,可以构建完整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在比赛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裁判的判罚动作,或承担班级内部比赛裁判工作。这种理论知识的探究过程可以为学生的比赛训练奠定基础。而在比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班级内部小组比赛为形式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肢体协调性。在“勤练常赛”中,学生也能够提高对结构化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探究水平。
3.有效提升学业质量,制订多元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评价和教育方法的应用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才能提高学业质量。为了达到提升学业质量的目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教育方案的设定与落实外,也应有效完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多元评价体系来核实教育成果,判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在结构化教学中,教育评价应针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能成长情况、技能学习情况、在相关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日常的锻炼行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养成情况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标准越明确,评价的结果也就越精准。还可以以纸笔测试、日常活动测评等多种形式,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
比如,在考查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理论基础相关的题目,以纸笔测试的方法考查学生的篮球运动项目常识、文化基础、篮球规则知识等,判断学生能否达到教师在结构化课程中所设定的基础知识教育目标。而在体能与技能的学习方面,篮球项目中的相关技能包含曲线运球、定点投篮、半场跑篮、移动传接球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技能加以细化,并设置单项技能测试活动,或者组合式技能测试活动,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教师也可针对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技能运用情况、篮球比赛精神等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对评价的类别以及涵盖比重进行整合,如体育基础知识可以占10%,学生的体能与技能学习情况指标可占20%,相关比赛或者多样化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占30%,学生在篮球体育课程中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可以占10%,日常锻炼的行为可以占10%。当然,这些比重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课程安排适当加以调整。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落实评价方案,能更好地提升学业质量,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在考核、被评价和不断改进中完成结构化课程的探究过程,提高个人的篮球技能掌握程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