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 王俊宾【摘要】突出课程育人的主体价值,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文化意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初中英语教学范式的革新与重构,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教学时间分布不均、教学资源开发不足和教师文化教学功底参差不齐等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更新育人观念,重视文化意识教学;拓展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厚植文化理性培养;改善过程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夯实文化教学能力等措施,旨在提升英语“文化意识”教学水平,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育人;教学困境;改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57—04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初中英语课程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作为初中英语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教学旨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发展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此,围绕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育人价值,分析“文化意识”教学的困境并提出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育人价值
1.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保障。在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有力保障。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的多次阐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确立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地位,赋予了立德树人全新的时代内涵,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初中英语课程通过“文化意识”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与判断,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差异,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国际视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赋予初中英语课程育人的新使命。
2.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固然重要,但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为重要。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种基于文化规定性的“意识形态过滤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借鉴,来保证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学生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在新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加速传播与渗透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的文化观念,提高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鉴赏与批判能力,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素养,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在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将目标文化和本土文化同时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既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3]。
3.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民族的语言记录着该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其特色文化在某种层面上也制约着该民族的语言发展,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4]。从教育内容来看,英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范式的不断推进,“文化意识”作为界定与描述初中英语课程育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也在得到不断更新与补充。新课标进一步界定“文化意识”的概念并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在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学段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确立了“文化意识”教学在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的地位。“文化意识”教学已然成为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现实困境
1.“文化意识”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教学形式对文化意识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增加文化意识教学的比重,但教学形式多以传统文化介绍、民风民俗罗列等教学形式为主,存在把文化知识教学等同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文化意识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影响文化意识学段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西方文化内容一带而过,未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探究活动与批判性鉴赏,造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借助英语课堂隐性渗透;二是教师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讲解,未能真正融入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教学,难以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念。
2.“文化意识”教学时间分布不均。教师对文化意识教学意义的领悟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学实践中文化意识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调研显示,大部分教师仅在教学导入阶段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文化知识教学的时间安排有限。即使教师在新课中安排文化意识教学的环节,教学内容也大多局限于对相关国家文化习俗的知识性介绍,很少对学生进行文化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培养。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文化意识教学的时间分配。主观方面,教师受教育管理与考核传统的影响,普遍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而轻视文化意识培养。客观方面,学生升学竞争和教师考评压力的传导,叠加英语课程语言知识点的繁杂,导致语法、生字词等语言知识成为学生学业考评的重点,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知识点教学,挤占了开展文化意识教学的时间,导致对文化知识的介绍较为简单。
3“.文化意识”教学资源开发不足。丰富的文化体验与感性活动是养成文化理性的前提,学生文化意识水平的提高,应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基础。新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主题全面、文化内容丰富,覆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民风民俗、文化观念等内容,但这些文本内容与教材资源的使用,必须通过文化意识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否则只能流于识记性的文本教学。这就要求开发感性内容丰富且能与学生文化活动对接的校本教学资源支持文化意识教学。但在实践中,往往受学校重视程度、教师开发意识等的限制,文化意识教学校本资源的开发并不理想,不能有效满足文化意识教学的需要。
4.教师“文化意识”教学功底参差不齐。从传统的语言教学过渡到文化教学极具挑战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文化教学功底。首先,胜任文化意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较深刻的把握。其次,教师对文化意识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领会和对文化意识教学学段目标的把握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情怀、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涵养。现实中,由于英语教师学科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课程思政素养和文化教学功底参差不齐,且受传统知识教学的限制而对文化教学活动的理论、手段和策略的掌握不足,直接影响文化意识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改善路径
初中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文化意识的形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更新育人观念、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改善过程评价和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有效应对初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建构中华文化和外语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意识教学场域,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更新育人观念,重视“文化意识”教学。在日益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初中英语课程育人的重要内容,应该体现在英语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基于“语言能力”进行认知性教学,更要基于“文化意识”开展文化性教学,让学生通过中外文化异同的比较,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在课程实践中,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上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束缚,加强文化意识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拓展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集中体现了英语课程育人的核心理念,包含丰富的文化教学素材。但传统的教材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学习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面对包括文化学习在内的社会性学习时,需要开发能够与学生文化体验对接的活动性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促进学生自我文化心理的建构,提升育人成效。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当地教育条件和学生背景,对教材中涉及的文化教学主题进行拓展,开发价值导向明确、感性内容丰富、活动设计规范、实践操作便利的文化意识校本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与高校、社会机构联合开发示范性文化教学资源库,改善文化意识教学条件。
3.丰富教学活动,厚植文化理性培养。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世界的多样文明,各种西方文化潮流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拓展了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机会,又为文化意识教学带来了挑战。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文化意识教学规律,根据教材主题所涉及的中西文化异同开展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如文化知识竞赛、小组分享、文化剧表演等,丰富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切身实践与感性体验,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文化思潮与激荡的文明交流中寻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优势,养成自信自强的文化性格,发扬中华文化,实现从文化的自我辩护到引领世界的转变,壮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话语权。
4.改善过程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对课程实施效果有巨大影响。传统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评价存在评价形式固化、评价主体缺位、评价标准形同虚设以及教学评分过高等问题,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满足“文化意识”教学的需要。而聚焦课程育人目标与英语核心素养,改善过程评价,构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是避免填鸭式的“硬灌输”,提升“抬头率”“参与度”,改善英语“文化意识”教学成效的关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价理念,强调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5.加强教师培训,夯实文化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教学能力对提高文化意识教学质量非常重要。首先,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教师把握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充分尊重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其次,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师理解特定社会主流文化形成的深层意识形态逻辑,形成文化批判与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发展文化理性、提高文化鉴赏能力、形成科学的文化价值观,这也是课程育人在文化意识教学层次的本质体现。最后,具备扎实的文化教学功底有利于教师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化思维训练,激发文化思考,提升文化意识教学水平。
总之,“文化意识”教学是课程育人理念在英语课程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文化意识教学必须超越传统应试教育侧重学生“语言能力”而忽视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局限,重视学生文化理性的培养,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筹划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01).
[4]刘维军.基于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评价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4(05):104-110.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382)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