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者: 许新慧【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尤为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融入实际生活案例,能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兴趣。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深挖教材内容、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热点、打造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式学习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103—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考虑到数学学习的固有复杂性,小学生在掌握特定概念时可能会遇到难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还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应对挑战,教师需运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法来简化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以此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意识。通过实施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有效构建起连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学生自觉激发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识别和联系新概念,并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和类推。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情景中,简化了复杂的概念讲解过程,使得学生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数学。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愉快、深刻地吸收新知识,还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1]。
二、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分析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发现部分教师仍然秉承单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师未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环境的需求,也缺乏对教学理念、方法及时调整的意识。例如,教师上课常以讲授为主,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降,课堂氛围与效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未能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制订生活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这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未能设立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他们可能仅仅是将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未能有效地将现代教学理念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也未能将生活化教学内容与理论研究有效结合。这种状况使得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育需求不相匹配,进而影响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执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2]。
3.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极为关键,教师在此阶段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入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养。教师很少采取将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教学尝试,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降低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1.深挖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的生活化策略,有效地展现了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价值。该策略旨在把数学的抽象概念转换为学生熟悉且能理解的日常生活情境,从而显著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在此教学框架下,教材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挖掘生活资源,将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元素、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有助于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为例,教师能够将这一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物体—桌子、书架等,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它们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情景,例如测量并计算教室窗户遮阳板的面积,不仅使得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还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能更轻松地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原理,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具体、可视化的学习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3]。
2.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热点。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概念无处不在,深化了数学的内涵并彰显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承担着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周遭世界,将数学问题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责任,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同时,教师需注重积累数学体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稳固的数学底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对称现象——比如建筑的门窗设计、书籍封面等,以此探索轴对称的概念。通过动手进行折纸、剪纸等活动,学生亲自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创造过程,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进一步领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美学和实用性。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学生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数学的痕迹,构建起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浓厚兴趣。
3.打造生活化情境,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情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沉浸感和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和自然的课堂氛围下探索和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讲授这一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们计算购买若干箱苹果时,每箱价格相对于原价增加的倍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也使他们学会如何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实际的计算场景中。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探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倍数问题,例如,在特定节日期间食物的准备量相比平时增加的倍数,或者在同学聚会时点的饮料瓶数增加的倍数等。这种讨论不仅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4.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体验式学习。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尚未掌握自主研究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和辅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兴趣,帮助他们明确思考方向,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相结合,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出题和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亲身体验思考过程,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挖掘其数学思维的潜能,支持学生全面成长。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适度调整难易度,确保问题既与生活紧密相关,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活动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这两种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周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书籍、玩具盒等,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形状特征及其差异。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在亲身操作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性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独立思考,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清晰地辨识思考途径,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有效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遵循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的智慧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解开数学奥秘。同样,学生也应被鼓励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作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2(28):49-51.
[2]苟利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3):25-26.
[3]董兴堂.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9(11):36-37.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