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 何银社【摘要】在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还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并塑造优秀的道德素养。文章深入研究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可行性,并提出钻研教材内容,理解家国情怀的精髓与意义;引用历史故事,体会家国情怀的历史韵味与影响;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20—0019—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1]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深入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价值意蕴
1.与国家教育目标相契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能够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则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2019年,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3]之后,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4]这不仅深刻揭示了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基础教育家国情怀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推广与实践。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相契合。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提出了综合素养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以及家国情怀等多个层面[5]。其中,家国情怀被视作学习历史时应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对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深切期望,以及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与责任担当。虽然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并未直接采用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实际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新定位,由“必修课程”转变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显著提升了历史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可以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通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加强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从而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少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例如,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介绍,展示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同时也彰显了国家威严和民族气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通过学习林则徐禁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以及先辈们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与当前国家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严格遵循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标准与要求。并且,丰富的历史教材内容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熏陶与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实施策略
1.钻研教材内容,理解家国情怀的精髓与意义。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历史的主要窗口,教材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其内容翔实生动,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6]。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钻研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深层含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滋生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辛亥革命”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并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与教材内容相融合,以充实教学素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唤醒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教师可以深入探讨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其伟大品质和对辛亥革命的杰出贡献,让学生明白正是这些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奠定了根基。通过钻研课本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浓烈的民族精神,由衷地对革命先烈产生敬仰之情,有助于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精髓与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引用历史故事,体会家国情怀的历史韵味与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鉴于初中生对于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往往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历史故事,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宝贵资源。将丰富的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的历史韵味与影响。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教学为例,学生普遍对于历史英雄人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洋务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如在向学生讲述“晚清四杰”时,其中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可适时引用曾国藩的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展示曾国藩的图片以及洋务运动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心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去搜集和洋务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且在下节课上分享,从而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中体会到家国情怀。
3.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情境化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主题,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情境,从而营造出逼真的历史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7]。历史是一门富含人文情感的学科,因此构建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大团结”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民族团结的纪录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历程。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对国家的整体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你看到了哪些体现民族团结的具体行动或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吗?从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又如,在讲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教师可重点讲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以及回归后“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实践,从而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重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瞬间,让学生深刻感受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以历史的镜子,照亮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
4.组织辩论探讨活动,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与思想升华。家国情怀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全球视角审视世界,同时坚守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为了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并促进其交流与思想升华,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堂辩论探讨活动。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深入剖析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然后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以及独立后两国发展道路的差异与共同点。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整理观点,展开组间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抵抗与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通过对比与辩论,使学生更加对自己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历程珍视和自豪,进一步激发其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5.丰富实践活动,深刻感悟家国情怀的真谛。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家国情怀的真谛,历史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的理论传授,教师应积极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家国情怀的深沉。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模拟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可以策划组织学生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先辈们英勇与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参观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以此方式再次唤起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共鸣,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激励,勤奋学习,立志为国家的未来与繁荣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除了实地参观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撰写研究报告。譬如,在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将调研结果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融合,对比分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直观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能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在心灵深处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施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着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2]阮诗玮.以教育体制改革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有感[J].教育评论,2023(02):03-06.
[3]崔群颖,王萍.以习近平家国情怀涵育新时代青年思想成长[J].学理论,2023(05):24-26.
[4]王俊英,赵玉洁.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J].学理论,2022(07):01-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
[6]刘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7):63-65.
[7]余秋妹.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71-72.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