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高水红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发展和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寻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眼点,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全新挑战,我们需要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来思考和审视教育发展问题,教育的发展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育人为本,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育人是教育的底线和目标,将人的健康成长作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赋予育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理念到实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五育并举,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升智育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和特殊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以“人”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标准。注重对“人”的尊严的承认,以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找到自己、获得尊严、寻得幸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开展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构建安全、适宜、多样、趣味、生态的校园设施及环境,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尊师爱生、团结友爱、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面向人人,推进高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要面向每个人、促进每个人发展、重视每个人参与、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每个人价值。“面向人人”的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深入推进与实际落地,需要凸显“人”的维度,让每个孩子接受包容、友好,激发其所有潜能、支持其身心成长的教育,尤其是面对教育中处境不利群体,研究补偿性和超越性的灵活课程及资源,关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激活,课程内容中的公平意识、课堂活动中的公平原则设计、传递、识别、感知、强化,提升教育过程的质量,以利于不同类型的处境不利学生在资源获得上的改善。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与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情感关爱等,使教育过程本身成为美好、公平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发挥其教育功能。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教育公平;面向人人的高质量教育公平需要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发挥精准资助的育人作用。保障并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服务,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确保随迁子女在城市的教育服务平等化,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推进高质量教育公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翼,针对教育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要从关注基础设施到注重内涵质量,从立足资源配置到关心人的成长,将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旨归,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系统挖掘校园周边优质教育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