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

作者: 牛玲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解决了特殊时期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却也凸显出一些个体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章通过自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比较特殊时期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得出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之间存在差异的结论,并提出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效果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职;线上线下;不同性别;学习;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54—06

90年代末,线上教学开始兴起,它不受地域限制,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了因特殊情况学生不能完成学习的问题[1]。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延展了学习内容,相比于传统的线下教学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据研究发现,即使线上教学有很多优点,学生、家长还是认为线下教学学习效果更好[2]。并且一些研究忽视了个体差异对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的影响,性别作为最突出的个体差异并没有被考虑在内。那么,线下教学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是否会有性别上的差异呢?并且不同性别的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效果是否一样呢?为了回答此问题,笔者选取了在学习效能感、控制力等方面相对较弱的高职、高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性别的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之间的差异,为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1.被试。2021年6月,笔者选取了甘肃省部分高职高专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和纸质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总共发放问卷1032份,回收问卷1005份,回收率97.4%,剔除无效问卷14份,得到有效问卷991份,有效率98.6%,其中493份为高职高专男学生问卷,498份为高职高专女学生问卷。所有被试年龄范围16~ 26岁,平均年龄为19.90±1.36岁。

2.测量工具与方法。为了探讨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差异,本研究自编了大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首先,参考各种文献资料,根据专家的指导,编制调查问卷,不仅涉及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其次,对收集到的题项进行归类、整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编成自陈式条目,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同、相似维度的题目,共编选出48个条目的问卷初稿。本研究根据研究的目的,经过与专家和学者探讨,将筛选出的29个问题按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学习中的自我控制、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效能等六个维度进行编制。代表学习效果的共9道题,分别是1、6、8、10、15、18、20、24、26;代表学习主动性的共5道题,分别是5、11、14、16、29;代表学习中自我控制的共3道题,分别是2、12、17;代表学习兴趣的共4道题,分别是3、13、19、28;代表学习互动的共5道题,分别是4、7、21、23、27;代表学习效能的共3道题,分别是9、22、25。问卷包括线上学习情况和线下学习情况两个分量表,每一个分量表29道题目均相同,总计58道题,具体评估项目详见表1。问卷制成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采用“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等级记分制,其中13题为反向计分。最后,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甘肃省11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编制的原始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8份。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0

通过分析原始问卷数据发现,问卷的系数为0.979,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问卷结果可信。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88,大于0.5,表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提取法提取一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44.237%;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χ2/df=4.05、NFI=0.933、CFI=0.918、RM? SEA=0.043、IFI=0.927、RFI=0.920,说明各项指标拟合程度均较好;以学习投入量表作为效标,两者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71。综上所述,说明问卷有效。

研究采用AMOS 24.0、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1.高职高专男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男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学习中的自我控制、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效能维度及总分与线下学习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2.高职高专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女学生在线下学习的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学习中的自我控制、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效能维度及总分均显著高于线上学习(见表3)。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1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2

3.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男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学习中的自我控制、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效能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女学生(见表4)。

4.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下学习情况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男学生在线下学习的学习效果、学习主动性、学习中的自我控制、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效能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女学生(见表5)。

三、讨论

1.高职高专男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通过自编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高职高专男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发现,男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情况的总分和各维度的差异都不显著。这个结果表明,相比于现实情境,高职高专男生在网络情境下教学活动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学习效能等都没有减退,学习模式的改变并不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可推测男生在网络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是较强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关注教学模式等外部因素外,还应该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3]。这就要求,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男学生除了关注学习成绩外还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3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研究4

2.高职高专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通过自编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高职高专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发现,女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情况的总分和各维度的差异比较显著,并且女学生在线下学习的总分和各维度都显著高于线上学习。这表明,高职高专女生在线上学习的主动性、效能感、学习兴趣、学习互动都比线下学习弱。实际上,线上学习缺少了同学间的互动以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不容易激起女生线上的学习兴趣。此外,线上学习缺少了老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这可能使得高职高专女学生更难以积极反馈课堂教学。可见,线上课堂的低效反馈也是导致女生学习效果与线下课堂显著差异的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应注意到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受教学模式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女学生教师要主动沟通交流,更应该注意女学生对线上课堂教学的反馈。

3.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比较。从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学习存在差异,女生在线上学习的总分和各维度都要高于男生,说明线上教学女生比男生有更好的效果。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在大学阶段女生的学习动机更强,对目标的追求更有毅力[4]。所以,即便疫情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效果,她们仍然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尽量将影响降至最低。已有研究发现,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更强的承受力,这就促使女性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加积极的应对行为[5]。在疫情影响下,处于多变环境中的大学生需要面对大的学习压力和困境,女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处理问题。此外,结果还发现,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下学习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女生线下学习的总分和各维度都要高于男生,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不管是受疫情影响还是非疫情环境下女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都优于男生[6]。这可能和我们所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别有关,研究所选取的学校基本为师范类或医学类院校,其中大部分专业是女生偏好的专业,使得女生对这些专业的学习更有兴趣,而男生在这些专业的学习中可能更缺乏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效果不如女生。

四、小结与展望

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之间的差异,为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的现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将调查的样本扩大到全体大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大学生群体线上线下学习的现状,还能够继续考察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的差异,比如,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中是否有不同,或者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中是否有差异。样本的扩大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线上线下教学的差异,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善方法。

2.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考察影响不同性别高职高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差异的原因。目前的研究较多使用横向调查,无法纵向追踪,使得研究只能探讨现状而无法探究造成现状的原因。因此,未来应采取纵向追踪,更好地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完善学生对线上学习的认识。从师生互动、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情境、内容、方式有更清楚的了解,让学生可以较好地转变学习模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线上学习活动中。

4.改变教师对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刻板认知。教师应熟练掌握新媒体的应用,将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教师线上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校教学模式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宁.线上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20(07):75-76.

[2]鲍威,陈得春,王婧.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学习范式和教学成效的研究——基于线上线下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06):7-14.

[3]方申荣.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46-148.

[4]李梅,耿艳.民办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34-137.

[5]彭如良.成年居民挫折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6]沈瑞.“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的社会性别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2021年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研究机构科研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05)

编辑:徐春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