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品牌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 张贵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定位教育事业,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以来,会宁教育发展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一带五色·多彩会宁”战略布局和“会宁教育新十条”进一步落实,擦亮会宁教育名片,着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开创新时代会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聚焦人民所盼所需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近年来,会宁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会宁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在全方位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宁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逐步实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为此,会宁县委县政府出台《会宁县深化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建设县域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让教师“教好”。围绕《会宁县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细则》,“十四五”期间,会宁将推动政策、资源、投入向教师倾斜,加快补充思政、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等级范围内,教育系统所属事业单位自主设置岗位方案和管理办法,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自主认定岗位等级,自主择优聘用人员,聘用结果按照规定报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同时,实施百名骨干教师培养、千名优质师资引进、万名教师全员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名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为名校长、名教师创建工作室,对名校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为名校长和名教师工作室一次性拨付工作经费3万元。每年补充学科教师150名左右,加大义务教育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加大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力度,落实支教教师补贴。

让学生“学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落实会宁县《普通高中教学措施18条》《初中教学措施15条》《小学教学措施14条》《幼儿园保教常规措施16条》《职业学校教学措施16条》等,全面改革和强化教学举措,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扎实落实“双减”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学习各地在“双减”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双减”落地见效。

此外,落实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各学校在时间安排上与辖区内学生家长的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指导学生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让学校“管好”。乡镇和学校层面,完善对乡镇和县直学校的年度考核,结合会宁教育工作实际,在提拔任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引导基层学校对学校教育工作、教师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实施全学段教学研究“一体两翼三联动工程”,实现校际合作、一体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捆绑评价、共同提高。推进中小学一体化发展,建立21个县级中小学、学前教学共同体。办优质特色高中教育,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在普通高中实行轮值校制度,强化课程资源、教师培养、学生成长、教育科研、结对帮扶、特色培育共同体建设;县直初中“1+N所乡镇初中”、县直小学“1+ N所乡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1+N所乡镇村小学”、县直小学轮值“1+县直小学”,构建教学共同体;组建以“1所优质园为龙头,N所乡镇中心园为骨干,N所民办园或行政村园为补充”的发展共同体和“一园一校”幼小衔接发展共同体;通过“高中+中职”,推行职普融通育人模式试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基于此,会宁县积极推动五育并举,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完善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落实“一校一案”,打造具有会宁文化特色的思政(德育)精品课程,创建德育工作四星、五星校40所,六星校12所。同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县镇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项目”,创建体育和校园足球特色校30所,使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设立金色教育艺术奖,创建美育特色学校12所,构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美育竞赛、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美育体系,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在全县28个乡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和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此,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宁县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具体落实中,统筹规划,建好、办好乡镇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办好村级学校。结合会宁教育实际,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在片区范围内招生,优先安排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空余学位采用计算机摇号派位的方式分配。全面实施中小学“阳光分班”制度,切实解决“择校热”问题。

在学前教育方面,在城乡新建具有较高标准与适当规模的幼儿园5所,改扩建幼儿园5所,开办日托幼儿园20所。实现三级分管、八区共建、优质示范、城乡一体,龙头引领、骨干带动、幼小衔接、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在特殊教育方面,压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责任,落实“一人一案”。抓好学前特殊教育,在县特教学校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发展以中职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会宁职专探索组建特教班。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共建,多部门合作,高质量完成适龄残疾少年儿童评估鉴定、入学安置、康复训练等工作。

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实施教育信息化共享互融创新发展。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教学现代化。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让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校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蓝图已绘就,迈步新征程。进入新时期,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各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不负教育初心,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踔厉奋发,全面推进会宁教育创新、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