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 涵养历史主动精神

作者: 阎晓辉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赢得历史主动、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新时代思政课明确了方向。建设大课堂,就要把时代大潮、社会万象、历史长河、全球风云融入思政课,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师生,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师生,涵养历史主动精神,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信念、增强斗志、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用正确的党史观引领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高校要讲好讲透唯物史观,讲深讲透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把党史知识列入理论中心组、“三会一课”、党团活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

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客观看待世界,培养历史眼光、锤炼历史思维。兰州文理学院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成立教研室,形成覆盖全体学生必修并赋学分的课程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组织主题宣讲会、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研讨会,加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细致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和国际关系的维度,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确立人生坐标,担负时代重任,增强青年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坚定历史自信。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启智润心、守正创新,涵养家国情怀、夯实文化自信。兰州文理学院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化,健全融专业课、通识课、公开课为一体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甘肃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创客空间,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创客导师,与学生常态化开展指导交流,不断激发传统文化创新活力。

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自觉。我省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开展思政实践活动的大舞台。兰州文理学院利用好我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引导学生用好思政社会实践课,创拍“八办往事”等系列红色纪录片,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激发斗志。深入挖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创建校园红色文化地标、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打造“一院一品”红色文化品牌,校党委策划并创拍了全省教育系统第一部理论文献电视片《南梁纪事》,推进党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谱系教育,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传统、铭记精神。学校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激励青年学生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以青春之“我”融入祖国“大我”,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