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方法

作者: 李瑾瑾

【摘要】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要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对教师设计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查阅政策、文献梳理,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125—04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对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成绩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避免题量多、机械重复、低效的作业,充分发挥出作业的巩固、强化、查缺补漏、教学反思、学情分析等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应及时转变策略,积极探索轻松有趣又能达到学习目的的作业设计,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探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可行性策略,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设计作业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量”的积累。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提倡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学校、教师要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但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训练,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接受新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教师忽略了这些因素,一味追求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容易捋清思路,梳理出解答过程,但对于部分知识储备不足、反应较缓慢的学生,这些题目的出现难免影响其解答速度,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过晚,影响学生睡眠,这有碍于“双减”政策中提出的“压减作业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实施。

2.“一刀切”现象明显。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巧用这些差异,使其变为教学资源,最大可能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数学作业模式中,关于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限是统一规定的,每位学生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指定任务,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不提交或者超时提交。这种方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多的作业量和死板的强制性规定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3.题目背景缺乏生活性。习题背景作为影响题目综合难度的因素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鲍建生将习题背景划分为“无实际背景”“个人生活背景”“公共常识”和“科学背景”[2]。其中,“无实际背景”是只含数学学科知识而没有其他实际意义的背景;“个人生活背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背景;“公共常识”是与职业或公共常识相关的背景;“科学背景”以其他学科实验或科学情境为背景[3]。在小学数学的习题设计中,不同单元不同课时涉及不相同的习题背景。由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会选择教科书中现有的练习题,很少自己编制以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关注的话题为背景的题目,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更是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的题目背景。

4.题目类型单一。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样的作业有助于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为使学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教师不得不注重书面作业的设计,导致出现“考试考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的不良现象。这种单一的、没有创新的同类型题目,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学生被“牵着走”的局面。

5.缺乏“一题多解”方法的渗透。“一题多解”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和推测,从不同方向和维度思考、重组已有信息,获得多种解答方法的过程[4]。在习题课上大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讲授更多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忽视“一题多解”方法的渗透,教师一般只呈现通法或常规解答方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很少针对一道题讲授多种解答方法,阻碍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1.重视分层作业的设计。为达到作业“减量不减质”的要求,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体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题目难度和需考查的知识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动态管理,教师应根据学生一个阶段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层次,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最大限度地取得进步和成长。这样的动态管理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另一方面,为学生创建了积极的、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设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题时,学生需要通过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回顾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打好扎实的基础,就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几道竖式练习题;给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设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写出几道符合题意的不同算式,并判断商的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进而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可见,开放性的题目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灵活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练习题目,突显分层作业的练习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2.重视弹性作业的设计。在“双减”政策指导下,为学生设置弹性作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首先,教师设计好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标注有疑惑的知识点,使之能在课堂中带着问题、有目的的专心听讲,真正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突破“整齐划一”的课后作业要求,控制完成作业数量的“下限”,这样既能帮助学习数学知识有困难的学生找回自信,培养其学习兴趣,也能借助具有拓展思维的题目提高优等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作“弹性”规定,这样提前做完的学生就有大量时间查漏补缺,或者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进一步强化知识点,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相对宽裕的时间思考和梳理题目思路,达到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最后,依据学情分析和学生特点采取“延迟评价”作业的方式。在学生更正错题时,预留足够的时间使其再次回忆和运用知识点,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交换律的学习,并不是学生记住“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一结论就可以灵活应用,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交换律,必须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此时,考虑到每位孩子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差异,这份作业不做统一要求,可以让学生考虑“在不写交换律三个字的前提下,你能用几种方式表示出交换律?请写一写、画一画。”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交换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份带有创造性的作业需要学生情感和精力的投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弹性模式的作业设置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3.重视生活背景题目的设计。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储备基础知识的关键期,在题目背景的设计中,更要突出生活背景和公共常识背景习题的设计,一方面扫除学生的知识盲区、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请你提出一个已知总价、数量,求单价的实际问题,并解答。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却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学生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学生观察和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了解自己所写物品的价位,不能出现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的情况;最后,需要学生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道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题目,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内涵,以此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正是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

4.重视实践性题目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将学生完成作业任务时的体验感和探索意识考虑进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并验证某一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探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事物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出现单一的课堂活动,动静结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以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可操作的实践题目,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点。同时,“无边界学习”的理念也指出:学习除了认知,更是实践性的,也是在多元的环境中发生的活动。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探究性题目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所选问题要新颖、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并要与所授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要结合问题构思开展活动过程的程序,设计好活动时长、活动形式、小组学生数、学生参与的方式等;再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答,指导学生完善操作步骤,梳理正确的结论。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疑惑,教师应向全班学生讲清楚知识的生成过程,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最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使其在分享想法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发生思维碰撞,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真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分享的内容,可以由学生互相评价,也可以是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5.重视一题多解题目的设计。一题多解不仅能帮助不同层次思维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创造力方面的潜能[5]。另外,“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有促进作用,能使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或方向思考,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许多题目除了用通法解答外,还存在非常规解法,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例如,“小红一家骑自行车去公园游玩,去时速度为16千米/时,总共行驶了2小时;按原路返回时,由于逆风骑行,速度变为去时的一半。问返回时骑行了多久?”此问题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想到解法一:利用去时的速度和时间求出这段路程,再借助已知条件中“速度变为去时的一半,得出返回时的速度”,根据往返时的路程相同求得最终结果。但其实解法二更简便:利用积的变化规律便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学生通过练习和探究这类题目,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

总之,通过丰富多样、新颖有趣的作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为高质量作业的实施提供保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奠定基础,切实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汤静.小学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的调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2]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期望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2(09):48-52.

[3]范连众.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现状分析与改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程华.从“一题多解”审思解题教学的思维培养[J].数学通报,2020(08):50-54.

[5]赵弘,杜梦雅.中小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测量与培养——以一题多解为进路[J].数学通报,2020(04):11-17.

编辑:徐春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