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优质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 陈黎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扩大优质资源既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指标。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当前,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亟需扩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扩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政治保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城乡资源统筹。以“城乡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为问题导向,建立城乡优质资源统筹机制,促进城乡之间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充分发挥优质学校、优秀师资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课程。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师资队伍是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的关键。坚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搭建优秀教师成长的平台,通过开展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等,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促进区域内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推动校长、教师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合理有序流动。深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努力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完善教师补充、培训、交流、待遇等各项政策,着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积极性,努力让长期工作在艰苦地区的农村教师“留得下、教得好、发展好”。
推动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涉及整个教育生态要素的系统性、根本性变革,是实现“数字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教育公平等重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立国家、省、校三级资源互通和数据联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体系,实现区域、城乡、校际之间以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资源、最优质的教师、最优质的技术,打造永远在线的高精尖“金课”,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扩大优质资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社会资源积极投入教育,为老百姓提供能够上得起、有质量的教育资源。扶持、鼓励、奖励民办教育,多措并举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抓手,以“双减”政策的推进为着力点,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