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

作者: 邵正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涵养道德,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站在新时代,走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必先育心,高质量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是重中之重,也是每一所学校回应时代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一、落实党的领导,坚决把好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着眼从政治上看教育、办教育、想教育,才能把牢办学的政治方向,站稳育人立场,坚持教育原则,坚定培养道路,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一是要健全党的组织。运转高效的党组织机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保障,是落实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领导的关键。按照学校特点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是必须的,其中,在年级部成立党支部是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班子成员担任支部书记,也可以担任年级部主任,并配齐支部委员和党务干事,党务工作可以核定相应的工作量。将党员教师根据任课年级编入支部,便于党的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也便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党员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学校成立内设机构党建办公室和纪检监察室,专门负责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师德师风工作。

二是要突出发展引领。学校工作必须突出党的领导,从学校办学章程和发展规划开始,到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方案,都要把党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线、保障线,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同时,要用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武装教职工的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三是要健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坚持改革创新,在党的建设和学校管理上,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的党政议事制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选人用人、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教育科研、内控管理等各项制度。另外,还应该从“三会一课”、约谈制度、评优选先、公示公开等方面入手,强化纪律规矩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四是要抓好阵地建设。校园、课堂是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教研无禁区,但学校有制度,课堂有规矩。学校所有育人场所,教室、功能室、食堂、楼道、办公室等应该定期排查美化,对校本教材、图书、课堂、作业应该定期检查,对学校网站、微信群、QQ群、公众号、显示屏、橱窗、广播站、标语、各类展板应该定期管理和指导,实行专人负责。

二、以创新为动力,着力锻造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这既是国家战略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动力引擎。学校班子必须在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带队伍、保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多措并举,着力锻造“四有”教师队伍。

一是要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高尚的师德永远是教师的灵魂,一方面,选树典型,启发引领;另一方面,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抓实日常的师容师表和劳动纪律。通过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引领教职工明纪律守底线,讲奉献有作为。

二是要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把大道理讲得趣味化、生活化、故事化,让学生爱听,才能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必须创新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时政学习;常态化督导听课、检查作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拓展研修渠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是要有效落实课程思政。《义务教育2022版课程方案》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学校应该多轮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加深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努力实现全员全学科育人。

四是要深化队伍分层培养。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随着年龄增加呈正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需求也有所差异。学校在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上,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不同的岗位群体,制订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分层持续推动师资队伍发展。

三、以课程为载体,推进五育并举

学校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和途径,课堂教学始终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丰富载体,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是学校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建设课程体系。学校应该围绕国家三级课程要求,遵循新课标要求,以“五育并举”和核心素养为中心,建设富有自己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应该包括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生发展、安全法治、德育课程等,用课程建设推动学校育人水平提升。

二是要改善课堂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驱动力。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生态的改善。课堂生态改善在实践上应该围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育人模式展开,总的要求应该是强调学生习得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价值的生成。

三是要落实“双减”政策。“双减”工作的关键是减负增效,满足家长和孩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问题,核心仍然是提高教学效率。对学校来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作业校本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等,都是新形势下对学校工作的挑战。

四是要落实“三进”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应该有总体的设计和思考,在教师备课、上课、课时安排上统筹考虑落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以育心为目标,坚持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关键在育心,正所谓,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学校必须在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体艺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守正创新,春风化雨,育心立德,铸魂育人。

一是要坚持文化育人。常态化丰富学校文化,美化育人硬件环境;开展“一训三风”建设;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使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写入了“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学校也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在保护学生视力方面安装智慧照明、智慧黑板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

二是要坚持活动育人。在集体活动中培育学生成长是学校的特点,要坚持主题教育常态化,每月大主题,每周小主题;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纪念日、学校的运动会等。

三是要坚持实践育人。学校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拓展能让学生实践的场所育人,比如综合实践基地、图书馆、社区、工厂、养老院、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等;开展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等;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去体验、去感悟,增加孩子对集体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认知习得。

四是要坚持劳动育人。人们常讲心灵手巧,手巧心灵,劳动创造智慧,劳动,既能育智更能育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党的教育方针,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10年来第一次将劳动教育写入了党的报告,足见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并且,劳动课已经正式进入学校,教育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中学迫在眉睫的是要按照要求创造条件,抽调师资,成立劳动学科教研组,按照课程标准开发劳动课程,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劳动三个层面,开设劳动教育课,滋润学生的身心,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和品质。

五是要坚持体艺育人。劳动、体育、艺术是治愈人心灵的良药。体育是高级的教育,艺术是最高的教育,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指向了美,都是引导人对美的追求。学校一定要强化体育和艺术教育,创设形式多种多样的体艺课程和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疏解身心,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六是要坚持协同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教育水平;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共建共育;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开展全员家访;开放学校图书馆,提倡亲子阅读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已经奋斗走过了100年的辉煌历程,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高举旗帜、团结奋斗在新的征程上。百年历程,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崇高,责任巨大,必须站在“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高度,着眼未来,培养好时代新人。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