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协调融通须夯实“质量”基础
作者: 许朝军职普协调融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人才成长壁垒,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职业教育因素和普通教育因素,让“从业型”专业人才培养和“素养型”综合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这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质的教育资源供给和成长方向选择的多元氛围;对于个体成长而言,是一个注重素养基础与生涯规划有机融合的多元机会选择。
职普协调融通意义可期,但现实中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职普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被歧视”现象长期存在,普通教育重素养轻技能的培养方向对于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就业后的社会贡献度而言,也存在先天的短板。二者必须正视短板,夯实办学质量基础,通过协调融通科学精准地解决职业教育过于追求“实用技能和就业”、普通教育过于关注基础人文素养而忽略实践能力的缺憾,才能达到协调融通的美好未来。
职普协调融通发展目标和愿景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体现于职普教育的发展质量。因此,目前当务之急除了制度设计和规划定位外,尤需抓住关键,从质量提升入手,打造好职普并驾齐驱而又融通共进的发展基础。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必须紧扣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人才培养大目标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树立发展信心。尤其是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出生源质量自卑感和培养方向自卑感,与普通教育一道共同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大目标作为办学之基、立校之本;互为借鉴,相互支持,在打通壁垒、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同时,职普教育要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中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立足于为人才培养双向奔赴、形成合力,逐步落实学分互认、证书互认、专业学科培养优劣互补、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成才模式多选等办学和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为协调融通搭建无障碍桥梁。
职普协调融通发展质量最终体现于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于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现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发展洪流后个人价值的凸显质量和社会贡献度层面。因此,更要基于职普协调融通,建立科学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把序列教育完成率、人才就业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学校科研成就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等作为办学质量、人才质量评判的标准,这样也能从根本上为职普协调融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