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

作者: 张润娥 杨妮

【摘要】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观念、内容、方式发生着变化,更加突出课程鲜明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既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科自身变革的主阵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指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体现教学任务、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有机整合。文章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框为例,基于“双减”政策背景,立足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目标设计;情境设计;评价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91—04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不同方法,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提升,从仅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基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不以概念知识的学习为最终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备有正确导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否具备发现、解决各类问题的实践能力[1]。在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融合过程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倡导以评价为工具,使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为一体,以评促教促学,有助于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有效调整教学,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笔者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框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策略。

一、立足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素养的培育蕴含着对知识的理解[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更应是知识的生成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注重活动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情境,把对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具可操作性的活动,再从活动中抽象发掘知识概念,使学生知识的获取通过活动中对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认知发展水平,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找准方向,要明确知道通过这节课主要给学生教什么,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准确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建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本框的教学内容分为“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和“责任你我他”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及责任,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感悟在不同的场所我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比如在公交车上是乘客,在学校就是学生,在博物馆就是参观者等等,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懂得角色与责任的关系,理解不同的角色意味着承担不同的责任,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履责;第二目主要引导学生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通过分析学生自身的快乐成长历程,让他们思考快乐成长的原因,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认真负责,在索取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而明白责任是相互的,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他人负责。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预设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有政治认同目标:通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懂得自觉主动承担应尽责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对我国各项制度与政策的认同;道德修养目标: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责任担当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责任负责并积极践行责任;法治意识目标:能够正确区分负责任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责任意识目标:认识到自己承担责任的重大意义,并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履行。因此,立足课程标准,依据教学目标,着眼于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框学习目标有三个:

一是通过材料展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在学校我们的责任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公交车上我们的责任就是文明乘车,在博物馆我们要承担对展品的保护责任?到底什么是责任,责任来源于哪里?由此总结得出责任的含义。

二是通过情境探讨,认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理解个体随着角色的变化承担不同的责任,不同的角色与责任调节着人们的行为。

三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人人都承担着责任,理解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人勇于担责,明白承担责任的意义。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明确我们也应自觉践行责任,努力做一个勇担责任的人,共创美好幸福生活。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解决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为此创设教学情境,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在本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使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管理开始,逐步由己及人,主动关注身边事,能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拥有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以学定教,确立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教素养,教师还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培育心智。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以学定教”强调在教学的实施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重点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将教学的重点从课本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学生与教师应成为教学情境的共同构建者。因此,了解学情是设置有效教学情境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学情分析就是对这种不均衡进行客观分析,了解原因及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标为指导,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是打造高效课堂至关重要的一步。为检验目标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把握学情、研究学情。在设计“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教学前,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知道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角色与责任有了常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责任有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要知道责任是什么,也要知道其来源,懂得角色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承担责任的表现及意义,让学生懂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对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知道应该勇担社会责任,大部分学生也能够在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勇担责任,深切感受到责任在给人带来压力的同时,能促进自己的成长,激发个人潜能,赢得他人信任。同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责任意识会越来越强,对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能够表现出敬佩的情感,对不负责的人产生憎恶的情感。但是,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初中生对如何正确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履行责任的能力还很有限,意志还不够坚定,情感还不够牢固。本框内容旨在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责任心,自觉自愿地承担责任,体悟到勇担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情,才能让教学目标真正落地。

三、依托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让学生认识社会。”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为此,依托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在情境中大胆活动,拓展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同时应帮助学生建立情境中各类问题的逻辑关联,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结构性的问题链,形成应对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复杂的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培育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不同方法,进而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如此,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能在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的过程中生成。

创设具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3],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下,“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框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把握好两个要点。

一是立足课程标准,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大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我们快乐成长的原因”的过程中感悟责任担当的意义。通过典型的视频、图片、资料以及学生自身亲历的感受,让他们探讨责任的含义及来源,设问:我们除了学生、乘客、参观者等角色外,在生活中还扮演着什么角色,又承担着什么责任呢?以此来讨论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最后设问:很多人都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责任呢?问题由易到难,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悟承担责任的意义,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构建活动情境,助推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下的教学,在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求我们设计典型的教学情境,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活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进真实情境,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对真实情境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在情境中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简单地知晓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还要通过情境逐步掌握、理解、生成知识,并达到学科对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例如,本框教学主线情境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生活中,人人都在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或者说,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他们是谁呢?”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从身边的父母、老师,再到社会中默默付出的警察、军人等,教师一边肯定学生的回答,一边展示文字材料,让学生深入体会我们享受的美好生活,无不受惠于他人对我们所负的责任,我们也应该积极承担责任,让学生在感受他人责任的同时,提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意识,提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围绕教学目标,达成以评促教

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指向性回答,新课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性结果评价转变为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注重不同个体反馈的过程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日常的评价活动几乎无处不在,如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总结,课堂以外的作业练习、日常行为等,都是评价的对象。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为己任,而这些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就意味着凡有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发生的地方,就必然伴随着评价活动,我们要及时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是本框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肯定评价。当讲述承担责任的意义时,通过学生互动、评价反馈,教师若发现没有达成预期目标,这时可立即调整方式,再次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经过合作探究,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最终达成共识。可见,评价活动只要围绕学习目标适时进行调整,同样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评进行有机整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从而使传统的单向式教学转向对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核心素养发展过程的多向式关注,为“双减”政策背景下评价对教学的正向作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推动作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卢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揭秘[J].基础教育课程,2016(07):08-11+28.

[4]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与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07):98-103.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