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芳

【摘要】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绘本故事作为一种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资源,可以起到拓展学生思维、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激发学生想象力等作用,同时绘本故事对阅读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本文结合绘本故事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其运用策略和选择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故事;第一学段;作用;策略;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95—03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绘本之力》一书中说:“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1]祝士媛教授在《早期阅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独立阅读》的演讲中强调,绘本对培养儿童独立阅读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朱自强教授告诉我们,绘本能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在产生联结,从而建构自己的内在[2]。在这些对绘本笼统的“高度评价”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对绘本教学产生了不合理的认识。有的语文教师把绘本当成增加学生识字量和阅读量的重要素材,有的语文教师把绘本教学上成素养提升课,还有的教师把绘本当成教材,利用绘本进行阅读训练。正如主要从事儿童阅读与语言发展研究的姚颖教授所说,小学绘本课程“成为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股新的力量”。在“精细”的教学中,绘本原有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学生面对绘本时丧失了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姚颖教授呼吁,教师需要“理性冷静地使用绘本”[3]。绘本固然好,但是如何正确地认识绘本教学,才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绘本故事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的作用

1.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形成以感知、观察、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为基础,是探索和求新的过程。绘本以色彩鲜明、文字精简、画面强烈等特点冲击着学生的视觉,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忆。而观察和记忆是学生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思考、形成认知的必经过程,这样的过程是思维生发和形成的温床。绘本故事的主题多样,内涵丰富,大部分都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他们在绘本故事的阅读中会不自觉地联系生活见闻,当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交织的时候,思维就被开发和拓展了。绘本里的绘画是故事的主要支撑点,相比于文字,绘画能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便于学生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在联想中,思维会不断地扩展、发散。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绘本是拓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2.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依照皮亚杰针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理论,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其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同时也是较为表象的,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依照直观性原则进行教学。而绘本中大量的图画就是最直观的表达,学生在绘本故事中一般不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这便于学生得到与自己认知相符合的发展。第一学段学生相较于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数量较少,教学重点依然在于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书写习惯,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等。从这一维度上看,绘本故事作为一本美好事物与简要文字的结合体,再加上现在的技术可以将很多绘本变成有声读物和视频,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可以为读者营造一种沉浸式情境,满足第一学段儿童的审美需要、阅读需要、情感需要,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体验,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一学段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依然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天性,其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处于萌芽状态,这是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原生力量。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由于刻板化、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书本上有限的文本阅读资料,让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极易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所以应从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而绘本故事就是学生的“梦工厂”[4],在绘本故事中,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天马行空的画面,即使这些画面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出入,也不妨碍学生在阅读中畅想自己心目中的魅力世界。这种图文结合、读想同步的阅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在无穷的想象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和学习的快乐。

二、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运用绘本故事的策略

1.营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绘本中图画占有的比重较大,因此它还有一个别称“画出来的书”,这是儿童喜爱它的重要原因。第一学段学生主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对事物的兴趣,而兴趣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效果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掌握等都十分重要。基于这一特点,教师通过绘本故事为学生营造多元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给予学生多元化的体验,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愉悦感,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良好的认识,并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第一学段推荐阅读绘本目录中有《我爸爸》系列丛书,内容涉及“爸爸”这一形象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绘本,在学生读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开展“说说我的爸爸”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爸爸,以及与爸爸之间难忘的故事等。

2.示范展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绘本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具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让绘本更具有感染力。通过在课堂上对绘本“绘声绘色”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如希沃白板的广泛应用,让黑板变得会“说话”了,这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来说是十分新奇的。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进行配音,并在希沃白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进行“点读”。教师规范的朗读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将读音读准确,读出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阅读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挖掘绘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从细微处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掌握“读思结合”的学习策略,在慢慢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绘本故事的丰富内涵。现在,很多学生爱看的绘本故事已经不仅用纸张来承载,很多被改编为了动画片、电影等。学生看完书,再观看动画片,故事中的人物在心中会立马变得鲜活、立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看完故事和动画片之进行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做?通过这个故事有哪些收获?如果是我来写,故事的结局会怎样?然后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刚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观看,先针对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做示范,慢慢地,可以将这项活动放在课间、课下或假期。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习,思考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浅层次的阅读也会逐渐变为深层次阅读,这样他们在阅读中的收获会更多。

4.挖掘德育因素,塑造学生的心灵。第一学段学生不仅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在人格和品德上亦处于发展期。利用绘本故事进行教学,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更是因为教师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6]。因此,我们在挖掘绘本故事的教学作用时,也要看到它的育人价值,并发挥其育人功能。第一学段学生虽然识字量不多,但他们内心敏感、情感丰富,很容易被绘本故事中丰富的情感表达所感染,教师在引导他们阅读绘本时,除了要关注内容,还要带领他们感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浅显的道理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在诠释绘本中隐含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时,要多联系生活,让他们不但要知,还要去做。

三、选择绘本时的注意事项

1.挑选适合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的绘本故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在为学生推荐绘本之前要自己先阅读,充分了解绘本故事的具体内容。另外,还应依据学生的识字量进行选择。生字的数量适当,不但能确保学生在阅读时没有障碍,不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愉悦体验,还能保证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认识一些新的字词,对学习产生更大的作用。

2.选用内容积极、思想健康的绘本故事。内容积极、思想健康,才能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7]。利用好绘本故事的简化与美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明的图画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了解故事中的人,领悟主人公身上彰显出的精神,是绘本阅读重要的目标。学生在相关的绘本中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中国人身上的珍贵精神,这能让我们的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绘本故事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在德育过程中,还是在智育过程中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辅之以灵活的展现形式,以激发第一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河合隼雄,等.绘本之力[M].朱自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02-03.

[2]朱自强.绘本为什么这么好?[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21:15-16.

[3]姚颖.中国当代小学绘本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94-99.

[4]陈永晶.借助绘本提高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1(17):32-33.

[5]高建红.让绘本故事开出德育之光[J].新课程(中),2019(07):298.

[6]董赛飞.试析小学第一学段语文绘本教学[J].新智慧,2019(15):125.

[7]张瑾.基于传统文化主题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2(23):56-58.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