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 蔡晓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之下,要善用“大思政课”,从创新教学主线、统筹社会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的协同育人,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要创新教学主线,巩固思想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落地落实。一是强化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古代中国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中就有“立德”的表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立德树人的时代性表述不断变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立德树人,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跨越“知”与“行”的距离。二是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围绕重大问题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坚持党史学习教育,将伟大精神和实践成就等宝贵资源引入课堂,结合历史与时代,积极组织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直观生动的课堂实践,引导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要统筹社会资源,突出实践导向。一是从顶层设计到现实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在信息多元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群体不再满足于强调刚性统一、注重灌输的传统教学,而是更加关注教学的现代化和吸引力。因此,要提高教育者和教育主体的信息技术素养,改善“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突破时空束缚、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教育主体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助力发挥立德树人的最优效能。二是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延展“大思政课”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特征。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并在实践中与现实社会产生联结。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为依据,重视教学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国家强盛的紧密结合,超越课堂主阵地的理论教学,延展至火热的现实社会实践中。
要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育人效能。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在教育体制上下功夫。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新时代要把握教育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对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纳入制度化轨道,为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推进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统筹协调总体谋划,积极推进落实。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强师资体系建设,引导教师不忘初心使命,提升育人水平和能力,落实“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不断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和流程,提升育人效能。
总之,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好顶层设计,以创新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中发挥出强大效能。
(作者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