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瞄准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学校、教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是评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教育现代化不是形式上的现代化,而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内涵、实质以及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评价数字技术用得好不好,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育摆脱应试化、功利化,重视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体验,尤其是数字化学习体验;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灌输、讲授模式与题海战术,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学校办学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成长过程进行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进而成为推进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重结果评价的突破口。
(熊丙奇)
引导未成年人浏览适龄内容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用户强制开启“青少年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引导未成年人浏览适龄内容。他在调研中发现,未成年网民对网络信息来源的鉴别意识不高、鉴别能力有限,而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良莠不齐,还根据用户浏览过的内容推荐同质内容,主播所创作的短视频内容中展示或暗含的不良信息,并向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如果平台要求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对未成年用户开启“青少年模式”,对没有进行身份认证的用户,默认该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各类便捷有效的“辅助监护”工具,这既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是更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薛红伟)
把掉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捞上来”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研发现,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看短视频和玩游戏已成为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沉迷手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视力、体质,还有学业的荒废、价值观的迷惘。关爱留守儿童,把掉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捞上来”,需要政府各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求网络平台把“防沉迷模式”的防线筑得更牢,进一步强化防沉迷的技术防线,严厉打击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黑灰色产业。其次,要求监管部门进行更周密的制度设计,强化对所有游戏、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无论平台大小、类型,都应该执行同样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标准,从而堵住漏洞。再次,学校要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实而丰富的课内外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意义感、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以此抵御网络的不良诱惑。最后,留守儿童的父母虽不在家,但更应履行监管责任,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业、思想,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弥补他们情感的缺失,寻找到生活的目标。
(杨三喜)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