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五个“关键点”
作者: 甘雯【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文章从高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支撑点、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等五个“关键点”出发,阐释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要从教育理念更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思政工作格局;社会主义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04—0015—04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任何道德教育都必然包含特定的阶级属性,也都要服务于特定的政治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1]身处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正确定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定位,深入剖析“立德”与“树人”之间的辩证逻辑,明确时代新人的内在意蕴与素质要求,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支撑点、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等五个关键点。
一、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个出发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百年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意味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爱国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创新奋斗,坚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奋斗目标相结合,坚持培育青年奋斗精神与关心支持青年健康成长相结合,是建党百年来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经验。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立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奋斗精神和青年历史使命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奋斗观,增强奋斗意识、提高奋斗能力、形成奋斗人格,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永久奋斗中变为现实。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加迫切,我们更应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支撑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松懈,要从方法和价值两个维度挖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价值意蕴和思想内涵。一方面,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为培养社会主义发展所需人才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其具备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能力;另一方面,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奠定思想素养和理论品格,使其收获道德关怀、实现价值提升。新媒体时代,在高校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大熔炉中,其虚拟、开放、难以掌握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同时,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新载体、新平台丰富了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的生成根据,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的基本理论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找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切入点
作为个人品德和集体道德的辩证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表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体道德这四者的融会贯通。当代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未来整个国家的思想意志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号召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知识储备丰富,兴趣广泛,思想觉悟高,易于接受新事物,有充沛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贯通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其自觉转化为今后个人的行为习惯。唯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涵滋养当代青年,方能培养出具备共同正德、怀有仁人心愿和肩负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传统家训告诉我们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义妻贤”。传统家训作为文化的结晶,其内蕴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意蕴,为个人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挖掘和凝炼传统家风家训精神,并将优良的传统家训素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高校学科团队、班团文化、寝室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抓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这个着力点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正式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完善育人体系,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道路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既是时代所需,也是高校责任所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育人意识,实现“人人讲思政,人人能育人”目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主阵地,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堂思政教育;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路径,拓展立德树人新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积极探寻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功能以及实现途径,制订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战略规划,实现各门思政课程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效整合;“唤醒”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自觉,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国家价值和世界价值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以学校文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学校文化所带来的感染和熏陶,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丰富和完善学校基层党建理论,以党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1.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强化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立德树人的直接参与者、具体实施者。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3]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还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正人先正己,为师先为人。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加强人格修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关心和爱护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高校一切工作都要立足用爱浸润心灵,用心引领成长,用情诠释初心,全过程、全方位、全成员呵护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个体尊严与价值意义,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人。
2.紧盯课堂和实践两个阵地,建立全过程育人机制。一是提升教育“传道”本领。立德树人既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恪守学术道德,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敬畏三尺讲台,守好课堂阵地,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升现代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新时期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是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学生的成长成才,课堂是主阵地,课堂之外的学习更是人格养成、品行塑造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重视学习实习实践,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价值导向和项目管理,立足专业,传承创新,使实践育人“活”起来。
3.要抓好线上线下两条渠道,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经提出泡菜理论,提出好比泡菜汤的校园文化往往决定和影响着浸泡其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塑造是潜移默化的,是正向积极的。高校要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深挖“校史校训校歌”等文化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文化育人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是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当今社会,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作为信息网络时代的“原驻民”,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都和网络息息相关。网络环境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小觑,高校要自觉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先进网络文化,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加强正向舆论引导,适时、适度、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创建全方位良好的育人环境。
五、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5]。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为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明确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和民族振兴,把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置于首位,将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作为合格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和价值尺度。换言之,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其拥有契合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个人品德、政治品质、魅力修养及精神气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办学方向,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更多忠诚、可靠、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出发点、支撑点、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等五个关键点,坚持党的领导,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师德师风建设、大思政工作格局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理解和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1.
[3][俄]娥·芙·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组翻译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375.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01).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