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吕丹凤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启了新的篇章,已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信息化教学模式,极大地开拓高中生的思维和视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充满科技氛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文章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71—04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仅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也降低了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1]。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支撑。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巧妙、灵活地运用到课堂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低,教学质量不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有些学生就降低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片面地认为只要大概学一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就行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现象,在课堂上不积极地回答教师问题,甚至还会做一些与信息技术学习无关的事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也有一些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把主要的学习精力放到了语、数、外等高考文化课的学习上,留给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及时的消化与吸收,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2.教学模式固定化,缺少现代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定化和机械化的现象,教师不愿意创新或创新不及时,仍在运用陈旧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思路,对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习惯性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操作计算机,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成果千篇一律,无法体现学生的风采和个性,学生也很难从中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应用能力较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高中阶段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中理论知识的讲解,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梳理教材内容,忽视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很多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应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二、对策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热情。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知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知识的难度和涉及的领域也有所增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讲解和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显得过于单调,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加以改变和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越来越淡[2]。为此,信息化教学模式走进了教师的视野,通过阶段性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用信息技术构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变枯燥的知识讲解与演示为快乐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CAI软件为学生进行创意演示,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呈现出人意料的计算机效果,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视觉化、多样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新知学习中。

2.开发微课资源,助力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涌现出了很多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微课便是其中之一,它以视频为载体,具有内容短小精悍,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灵活方便、易于操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微课的这些优势对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重要作用,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其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帮助教师和学生突破教学与学习的难点[3]。

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到课前预习中,利用微课为学生介绍重难点知识,并将视频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保障学生课前预习的顺畅性。教师还可以将微课与预习学案相结合,用微课把预习任务和预习过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教师可以在每个重要知识点下面建立超链接,链接到教师的讲解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直接点击链接进入到微课学习中。一个微课往往只对应一个知识点,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不同级别的微课,在每个微课中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微课可以适用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教师不用再强迫所有的学生都从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学起,同时也不会因为个别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足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使课堂教学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连贯性的学习,如果学生漏掉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步骤,就会导致知识的断层,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开启电子白板中的课堂实录功能,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将课堂动态教学过程制作成微课。课后教师还可以对微课进行后期制作,在其中加上鼠标点击提示,在教学关键处配上特殊标记或者辅助性的文字,用微课为学生再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使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3.优化考评体系,建立学习自信。在新高考中,信息技术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纸笔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纸笔考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语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创建在线考试系统,开启人机互动模式,打破传统纸笔考试的惯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习题,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最新的题目和题型,使考试系统中的题目可以保持常换常新,让学生在题目完成中学习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教师还要将考试系统设置成公开模式,使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又能在课后使用,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考试系统进行自主检测,检验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考试系统中,教师还可以设置错题查看功能,用数据处理技术将学生每次答题后出现的错题进行收集与整理,在复习时可以点击错题查看,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养成定期回顾的好习惯。

4.搭建智慧平台,创新师生互动。信息技术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较为被动。为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的探究性课堂,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方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基于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语言编程等先进的科技建立智慧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放、便捷、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将日常的学习资料、教学课件、拓展知识等内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在学习平台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为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中创建新颖、快捷的宣传平台,定期为学生分享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可以一直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通信软件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将这些软件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微信、钉钉、QQ等软件创建班级学习群,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布在群中,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出谋划策。对于一些典型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群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一定的知识与启发,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还可以基于校园网创建信息技术学习公众号,定期为学生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和前沿资讯,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在公众号中展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完成的计算机作品,让学生间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5.开展项目学习,拓展学习空间。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学生个体的上机操作为主,学生之间合作实践的机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与空间。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实践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项目学习,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项目主题的选择是项目学习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项目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分析中提取项目主题,并将学生提出的主题进行汇总,用民主投票的方式从中筛选出学生最为感兴趣、最为关注的主题,将其作为项目学习的主题。另外,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时,还要注重主题的包容性,最好一个主题能够涵盖多个知识点,确保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实现项目学习价值的最大化。

项目主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要求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内部分工。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网络工具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从网络中搜集更多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项目学习结束后,教师还要让各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PT、短视频等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又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发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遵循高中生成长特点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把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付志强,杨文辉.信息化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教师,2021(01):04-07.

[2]曾青.信息化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分析[J].魅力中国,2019(42):41-42.

[3]陈广强.信息化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2019(04):23-25.

[4]李薇.浅析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教学策略[J].互动软件,2021(07):18-20.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