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医药领域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梁慧婷 吴瑶琪 付龙生 吕燕妮 黄小燕

双导师制在医药领域教学中的应用0

【摘要】双导师制一般适用于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在低年级阶段配备校内导师,在高年级阶段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特别是医药学领域,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由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员工兼职校外导师,能够为学生学习方面开拓新思路,对研究方向提供新建议,并且在学生课程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切实的指导。文章认为,双导师制可应用于教学实践、毕业设计、沟通交往能力及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医药领域教学;双导师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67—04

双导师制一般适用于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在学生低年级阶段配备校内导师,在高年级阶段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课程和心理教育,时间较自由,可以安排相对频繁一些。如,每周一次;校外导师一般对学生以群体性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以定期指导为主。双导师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长,在指定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和科研学习后,还能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新的学习方向[1]。特别是医药学领域,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由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员工兼职的校外导师,能够为学生在学习方面开拓新的思路,为研究方向提供新的建议,并且对学生课程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切实的指导。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应用进行论述。

一、双导师的职责

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课程知识,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谈心、帮扶等方式帮助学生专心于学业。课程教学是校内导师的重要职责,导师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知识,为将来应用到实践中打好基础。此外,校内导师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结构等都应最后把关。而校外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环节教授学生学会、学懂,能够答疑,弥补理论学习方面的不足。

二、双导师制的应用

1.双导师制在医药领域教学中的应用。比如,对于新护士的产科规范化培训中,双导师能够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展开讨论和演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2]。又如,在心内科规培医师培养上,结合理论导师和技能导师的指导,学生的临床技能、科研思维、医患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明显高于对照组[3]。再如,在学生进入儿科见习后,利用双导师制让学生接触科研和临床,学生在学术论文、综述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4]。在全科医学生培养中,导师负责制能够一对一地对规陪医师进行指导[5],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效率。

如,肿瘤外科实行双导师制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科研水平都有很大进步,特别是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

再如,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性较强,“双导师制”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能够提高康复医学的实践经验积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所需要的方法、操作、实战、手法,是理论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7]。

又如,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传承为主,但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仍以学校为主,毕业论文格式、内容整理应该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给予建议,并带领学生做一些中医学相关科研[8]。

另外,临床医学还采取“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双导师”是指临床导师和基础导师,“三基地”包括研究生学院、住院医师规培医院和基础实验室,导师分工各有区别又相互补充,重在培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9]。

2.双导师制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创新创业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而采用双导师制能够融合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课堂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应该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指导,企业家等组成校外导师团,侧重从实操方面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高校导师为学生打好基础理论,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的思想火花下,能够促进创新创业领域产出,而借助于学校的平台,高校和企业之间也能够就创新创业平台产生良好的联动[10]。在平台建设上,校内导师可推行实践平台建设,强调创新教学课程、教学方法,而校外导师可助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赛事,以赛促教,带领学生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在选题、路演、答辩等环节给予指导[11]。在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培养中,带学生进入科研开发——种苗繁育——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物流的环节,了解中药植物资源培育,从上游环节开始,到药品制剂、生产加工、配送、药房发药等全系列流程进行观察学习,特别是在医院的见习,能够贴近实际的患者药品用药交代和药品管理,为激发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技能专业方向提供帮助[12]。

3.双导师制在培养科研能力中的应用。双导师培养模式还能有效提升住培医生科研能力,住培医师在学校往往学到的是医学知识基础理论、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而临床具有真实世界的样本资源,以科研为导向培养住培医师,能够增强其对临床问题的思考,提升医疗水平。住培医师在院内进行完常规医疗工作后,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对临床问题进行梳理,筛选病历进行科学研究,使其能够将临床现象与科研深入结合[13]。如,在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培养中,使用“双导师”制,借助于医院的病例资源优势,通过课堂、网络、视频等方式,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病例的机会,如观测虫卵、螨虫等,让学生从书本图片过渡到实际样本图片观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14]。

4.双导师制在实践、毕业设计、沟通中的应用。护理学生能够跟随校外导师参加社区和医院护理管理,能够接触到先进护理技术,并逐步形成对护理管理模式的认识[15]。比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由校外导师确定,中期检查由双导师共同确定检查,毕业答辩前校内外导师还会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核实、参考文献、论文问题等提出修改意见[16]。双导师制教学可提高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的综合能力,将临床问题前置,并对理论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不仅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对学生的学习及表达能力都有助益[17]。

双导师制在医药领域教学中的应用1

三、存在的问题

双导师制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实施发展中完善,首先,校外导师约束机制欠缺,由此在教学期间带来的安全隐患该如何界定和保护学生的利益。其次,校外导师缺乏统一的遴选制度。导师既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指导能力,还需要有教学能力,但校外兼职导师往往由于参与了其他项目,对于学生的课外指导时间欠缺,学生处于自学状态,学习效果不佳。最后,合作平台的问题。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导师的教学能力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校企合作缺少持久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校内,在学生有两个导师状态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也缺乏统一的大纲,容易造成一把抓或选题有冲突的情况。特别是在选题上,高校教师偏向于课程的科研型,而校外导师往往会选择有创新性的题目,这就使得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抓不住重点。

四、结论

“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专业学位学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可以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强调要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间的人才交流。基于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培养单位还要求选择药师需要有行业从业半年以上经验。在2021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制订研究生导师发展相关“双导师制”。国家通过文件的形式强调校外导师的职责和遴选条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与思政教育能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

同时,双导师制还不能忽略了对学生的自身要求,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个人特点,做好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明确本科学习期间的目标与方向。尊重指导教师,服从指导教师的相关指导要求,根据导师的意见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调整学习计划,主动向导师反映成长中的困惑和困难,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与帮助。认真地参与指导教师组织的有关活动,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各项活动中多思、多问、多学、多练,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议。继续完善制度文件,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和环境,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许新,倪一虹,陈凌,等.导师制在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10):20-21.

[2]刘颖,沈红丽,金静.双导师方式在新护士产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12):108+118.

[3]张清队,郝骥,祁春梅.双导师制教学在心内科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36):58-62.

[4]胡黎园,祁媛媛,邱文薇,等.双导师制度在儿科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6):13-14.

[5]郑世良,邱宗玉,刘财德,等.双导师制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21(04):305-307.

[6]张旋,雷玉洁,孙晓敏,等.肿瘤外科“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1):41-43.

[7]柳金才,余莹,张梓汶.基于“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2021(07):1093-1094+1098.

[8]任静,王淑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25-126.

[9]赵平,赵力民,姚华刚,等.药学专硕双导师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J].药学教育,2021(03):05-08.

[10]谭晓兰.“双导师—双平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助推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1):64-68.

[11]林胜男,丁林涛,张小远.“双导师制”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4):51-56.

[12]韦妍妍,冯娴婧,焦杨,等.“双导师制”在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9):47-49.

[13]刘颖斌,胡彬,袁蕙芸.“双导师”带路提升住培医生科研能力[N].健康报,2022-02-16(05).

[14]王海龙,刘红丽,樊卫平,等.“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对医学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0(11):1604-1607.

[15]张庆华,范少罡,甘维,等.“双导师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及需求分析[J].全科护理,2022(02):230-233.

[16]李惠娟.双导师制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6):64-65.

[17]文安笑,周晓艳,周丽华.双导师制对护士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07):105-106.

(本文系江西省科技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20212BAB216026;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202110016)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