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伟德

【摘要】中小学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必须做到五育并举,尤其是近期以来,在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中,要着力突出体育和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以及课后服务为例,具体分析和阐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好体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和课后服务水平,确保“双减”全面落地见效。

【关键词】体育教育;中小学;自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125—04

落实“双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小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在全面而深入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做到在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中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试以中小学体育教育课后服务为例,阐述学校如何以学生为本,发挥体育教育主阵地作用,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和课后服务水平,确保“双减”全面落地见效。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目前笔者所在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自主能力较弱,在教学内容中主要以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设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锻炼体系不完善,致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学习一些现代体育知识,从而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家长的观念落后,认为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大学就可以,而忽视了对其身体的锻炼与培养。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部分地区的青少年体质下降,出现“腰椎病”等各种疾病。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中小学的体育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监督与管理,让体育课程和课后服务在中小学校园内更加规范,使之真正地发挥出体育教育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发展体育能力,培养良好体育习惯,相伴终生使其全面成长。

二、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抽样结果

1.学生体质检测样本抽取。笔者对城区一所学校2021年度学生体质检测进行了随机查阅,发现该校学生全校共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生共1083人,其中男生611人,女生人472,组织上报率和测试率100%,最终总体达标率达到98%,但是,其中优秀分数段占人数较少,只达到2%,良好分数段占66人,数量有所增加,但也只是20%,及格段分数占有人数最多,占比达到75%,不及格分数段的人数少,占比2%,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2.数据结果分析。这一分析充分显示了:学校体育课内容陈旧、枯燥,活动单一,缺乏新鲜感,抹杀了学生对体育锻练的兴趣。学生家长认识不足或不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发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正确的走姿、坐姿、睡姿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学生家长和学生交流时,只问学习成绩,不关心体质和日常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减弱。

3.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笔者了解到,所抽查学校坚持做到: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认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完善教案,高质量的上好每节体育课;开展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及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开展趣味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确保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做好在家里的体育锻炼。

4.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存在教学时间少、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和营养过剩而导致的肥胖、体质异常、学习动作不协调等多种因素,也致使孩子们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比如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表现较差,协调性、灵敏度等软性指标明显与达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身体发育不均衡,大多数学生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突出体育锻炼中进行大幅度提高训练。

5.学校体育教育努力方向的思考。笔者认为,必须大力提倡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有条理地抓好学校体育教育,切实从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入手抓好学生的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持续投入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1],不断提升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育健康水平。其次要不断纠正和改变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突出问题,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好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和教师要持续将“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及课后服务在落实素质教育和落实“双减”中的作用。

6.从重点出发关注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主成长能力。笔者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时发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文化课学习占比大,高中升学压力加大,致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放松,教师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做好其心理疏导工作,不仅引导学生在体能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且要将健康作为终生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强日常锻炼,尤其是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中的锻炼活动。

三、因地制宜从学校体育教育入手发展学生体育个性

1.日常教育教学要做到从学生实际组织开展。无论体育教学还是“双减”课后服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科学合理地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成长进步的运动环境,要根据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体育实践活动,以不断激发练习兴趣为出发点,不断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培养每一个孩子具备顽强、勇敢、健康向上的精神特质,培养每一个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转变观念,把体育锻炼由被动变为主动。

2.加强教学管理,坚持上好体育课。为有效而积极地上好体育课,做好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必须做到明确体育学习目的明确和锻炼要求,敦促每一个孩子有效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效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措施和方法,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锻炼习惯。体育管理中,做到敦促教师认真备课,向40分钟体育教学要效率,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不断加强监管,让体育实践渗透到学生中,同时监管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优秀骨干力量的培养,发挥示范与效应,注重多种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

3.做到在日常体育教育中实现德育功能的渗透。笔者认为体育学科教学,要不断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培养孩子们的大局意识和顽强意志,具体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良好、和谐课堂气氛的有效营造,要将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意识融入教学,加强德育,让体育教学和“双减”课后服务不仅成为锻炼学生意志的重要途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服从组织,做到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能拥有积极进取、诚实机智、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

4.在突出训练重点的过程中做到分类教学。培养每一个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个人自尊心、个体自豪感,做到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要有公正诚实、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意识,做到在游戏教学中完成,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每一次教学契机,激发每一个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乐观性,建立和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体育习惯。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自主成长能力

针对当前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加强自主意识的培训,突出拼搏意识,强化坚韧与顽强,引导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后服务当中,同时上好学校体育课程。

1.有目的、有步骤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和教师要坚持做到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及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和有效加强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持续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和健康快乐成长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做到在体育教育和体育课后服务中有效渗透思想品质和人格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明析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分类兼顾、齐头并进。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上,要加强田径项目中跑、跳、投的教学,要加强球类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的训练,必须注重学生成长当中身体综合能力训练和练习。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多种技能的体育练习,按照体育课程标准和“双减”要求,循序渐进的加强锻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能够完成立定跳远完整动作,掌握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等基本项目的训练。

3.从落实教学目标和要求为着力点,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必须从促进简单知识及方法入手,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体育锻炼安全常识,从提升效能入手掌握田径、体操、球类等常规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要求,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运动技能,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要着力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要进一步锻炼身体素质。

4.加强重点年级的教育教学。对于毕业班学生,要从考测试的项目出发,加强日常教学和训练,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理论考试。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在循序渐进中养成,做到张弛有度,在学习中玩乐、学习中提升、学习中锻炼,有效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发展。学校管理中和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孩子们的年龄因素,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活动、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游戏中开展体育练习,充分体现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地位。

五、“双减”及课后服务中增强学生体质办法与策略

“双减”政策的颁布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赢得了空间,“5+2”模式为青少年课后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深度把握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把握好体育教育要求和“双减”政策机遇,将学校体育改革与“双减”政策有效结合,通过上好体育课,并坚持做好体育课后体育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享受体育乐趣与补齐体质健康提升的良性互动与有效互动。笔者认为,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1.以“体育社团”为主体进行专项化训练,引导学生深化体育运动学习。社团作为一种有效实践与活动方式,学校管理中应该从场地条件、教师能力,学生特点等因素出发进行设计,让体育社团多样化开设,确保每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中坚持深化运动和学习,掌握运动相关技能、养成良好而固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学的“双减”课后服务要做到双管齐下,着力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体育教育的重心,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要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孩子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加入合适的“社团”。

2.尝试以“运动竞赛”“分层管理”为主线,推动学生文化成绩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学校课外体育社团活动要“有的放矢,多层管理”,一方面要从“运动竞赛”的要求出发设计体育社团活动,倡导教师和学生围绕“勤练、教会、常赛、持续”为理念,彰显体育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和学科价值,让体育课堂教学和“双减”课后服务达到双赢,实现最佳效能,取得最好成果。

3.加强课内外教学与锻炼的合作,进一步共享资源。学校要有效强化课外体育活动评估,并把体育评估结果作为体育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用于教学管理。鉴于大多数中小学校内体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全校学生在相对统一时间段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举办“时间错位”的课外体育项目;运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学可以尝试与学校运动训练部门、社会体育、学校青少年体育社团、政府体育场馆等进行协调、做到共享。

4.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开设要求,不断开发更多有趣的体育社团。“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教育回归校园,快乐回归童年,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之下,对社团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和时间上的保障,各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一定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要求,确保每一所中小学都能开齐开足体育课,扎实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活动,扎实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因地制宜开发更多生动有趣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体育运动潜能,从“要我动”到“我要动”的观念有效转变,让每一位孩子在学校快乐学习,课外快乐运动,在人生和运动场上能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切实体会到体育运动给学习和成长带来的乐趣。同时学校可以邀请民间传统体育达人到学校开展相关社团,让学生学习相关传统体育知识,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

5.创新课后体育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一个孩子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中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参加的运动中他无法体会到相关的乐趣,得不到成长的精神满足和身体满足。足球运动中“跑不过”,羽毛球中“够不着”,篮板球中“挤不动”,打击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布置个性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参考教师的建议,制定用于弥补自己不足的体育家庭作业,提高和发展身体素质,在比赛场上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生活中健康开朗,切实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3]。

总而言之,中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与优势,从而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育活动,以及课后服务开展贡献力量。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把这一理念贯彻并落实到每一位体育教师身上,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重视起体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俊安.西安外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与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7):25.

[2]刘桂丽.“双减”背景下初中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质量提升路向研究[J].新课程,2022(01):07.

[3]姚兰.宜宾市翠屏区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20(06):01.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