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的融合

作者: 师洁

【摘要】进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新时期,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迈向新时代的伟大号角,高等教育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后勤工作作为创建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保障性工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效后勤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并立足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提出创建多元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将“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相融合,是未来高校后勤建设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后勤;三全育人;创新创业;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43—04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蓬勃发展,高校后勤不仅具有服务属性,还兼具育人功能。进入新时期,高校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在科技和人才拥有绝对竞争力的今天,高校怎样通过后勤工作搭建科技与人才融合发展的平台,发挥“服务”“育人”“双创”优势,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议题。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缓解了教育经费支出的压力,解决了很多制约高校发展的问题。高校后勤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出台甲方乙方分离等举措,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升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2.高校后勤“三全育人”方面。“三全育人”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1]。全日制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一般都在大学校园中进行,而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涉及到学生除课堂外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因而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及优势。

3.高校后勤创新创业方面。最近三年,由于疫情形势、大学生就业意愿发生变化等一系列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低迷。但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被高校以及社会所关注和重视。为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国家及学校提供了各种优质资源,制定了优惠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各类比赛项目,各高校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后勤各部门有着场地、铺面等硬件设施,同时又与社会企业联系密切,信息化后勤、智慧后勤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造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二、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意义

高校就像一座“象牙塔”,大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而这座“象牙塔”内与社会最接近的地方便是后勤体系。大学生来到大学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见识,最终都是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离开校园,履行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高校后勤开展“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将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在实践中相融合,系统规划、系统集成,通过学校层面进行统筹,使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三全育人”、创新创业一体推进,让后勤工作发挥更多职能,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引导学生“以学促行,以行践学,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三、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后勤“第二课堂”重视程度不够。多年来,高校后勤一直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住宿、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及保障,发挥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有些高校在探索过程中,对后勤赋予“三全育人”的职能,但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改变或改进后勤服务管理本身进行的,即通过提高后勤各部门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创建舒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途径,并未以学校及学生发展全局的角度去统筹考虑。虽然高校后勤是为了服务学校大局、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但同时也忽略了后勤“第二课堂”的功能性作用的发挥。

2.高校后勤未建立“第二课堂”制度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很多高校食堂设置了学生监管员等公益岗位,让学生监督食堂运营管理以及饭菜质量,也设置了学生公寓协管员,协助宿管老师及辅导员管理学生公寓。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些是党员、志愿者,有些是勤工助学的学生,其覆盖面并没有涉及到全校学生,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很多,但育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解决了许多高校在后勤资金投入不足方面的问题。但想搞好后勤工作,做到让师生满意,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高校后勤工作,很多师生员工认识不足,甚至有员工认为后勤工作就是撸起袖子“干粗活”,简简单单“搞服务”,认为“育人”都是专业教师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因为宣传不到位,有些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后勤工作存在认识错位的现象。有些高校后勤部门招收不到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员工的学历素养普遍不高。

4.高校后勤信息化改革水平不高。在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完整的系统,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仅凭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对高校后勤进行信息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等原因,存在各高校信息化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严重高校影响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高校后勤“三全育人”与“创新创业”融合的路径

1.打造高校后勤育人软硬环境。后勤工作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实践基地和载体,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一方面,通过建立智慧化、数字化、多元化的高校后勤体系,加强后勤员工德育与业务培训,建设适应学校发展、具有后勤特色的高校后勤文化,比如和谐公寓文化、中华美食文化、节水文化等,用后勤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加强德育宣传,将德育融入学生食堂、公寓、校园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可口的饭菜、优质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以服务育人使之能够舒心、安心、放心、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后勤拥有校内企业、个体商户等软硬件资源的优势,以及后勤与校外企业存在密切关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加入食堂管理、公寓管理中来,不仅能够提高食堂、公寓的管理水平,提升学生的满意度,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短板,实现“五育并举”;通过高校后勤提供的平台,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遇,将育人化作“无形”,尽可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创业零公里”帮助。

2.建设高校后勤复合型人才队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学校管理必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做到校园处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人人都是指点迷津或言传身教的导师。近几年,很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者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很多创新创业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以及专职辅导员担任或兼职担任。虽然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沟通经验,但是从专业角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来看,还稍显不足。因此,高校“双创”工作还需要配备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目前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国内,很多高校后勤启用了“双导师制”,即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创业者参与高校后勤工作,开启了后勤智慧化的新篇章。他们通过开讲座的方式为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通过让学生在他们的企业学习实践,沉浸式体验创业者的企业文化、创新精神,感受新思路、新技术对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激发大学生“双创”斗志,引导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对后勤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思想政治及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吸引优质专业人才加入高校后勤工作队伍,让思政或“双创”专业教师驻守后勤或定期兼任后勤相关工作,从思想上强化后勤管理队伍,用业务知识去武装后勤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头脑,吸纳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和劳动中。在学校的制度支持与领导调度下,让后勤变成教师教学的课后实践基地,让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更高的维度,让大学生有孵化自己想法和点子的基地,让后勤人变成大学生的朋友、同事,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3.建立高校后勤实践活动学分制。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存在的教育机构,社会需要成为了大学教育的航标[2]。为此,可以将大学生在后勤管理、学习、实践活动纳入大学生教学体系当中,教师主导,学生自选,让“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教”的作用。构建具有各高校后勤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例如以饮食文化、节约文化为选修或必修内容,打造后勤文化类课程;以“双创”、专题教育、专业技术拓展训练,为必修或选修内容,打造后勤体验类课程;以食堂、公寓劳动和校园志愿劳动为必修或选修内容,打造后勤劳动类课程。建立合理的学分制评价标准,并随着实践不断动态调整完善,立争做到让大学生不仅仅去“享受”后勤服务,更要激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践中去,增长知识本领,培养创新和管理能力,真正发挥后勤工作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育人功效。

4.利用高校后勤互联网+技术畅通渠道。条块协同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条”负责垂直管理的专业化职能,注重治理过程中的程序性和专业性,“块”负责属地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职能[3]。在高校后勤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条”“块”分割以及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衔接不畅的情况。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和保障[4]。后勤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使之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数字过程,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5]。

高校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时也鼓励大学生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将后勤作为他们创新实践的高地,让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到高校后勤建设、管理、点评中来,用创新和科技的力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促进了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结构的转变,促进管理与服务科学性、人性化的体现,全面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主力军,引入相关企业,建立大后勤“云平台”,实现智慧后勤,可以有效达成学生、教师、后勤工作人员、商家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击破后勤各部门沟通不畅的壁垒,以“环境”育人,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总之,各高校尤其要关注涉及师生急难愁盼的后勤保障管理与服务问题,把师生满意作为后勤工作的最终评价标准。后勤服务质量上去了,学生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对后勤的期待也随之进一步提高。各高校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策略,后勤供给侧改革逐步取得成效,服务模式从外延走向了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后勤从过去的“幕后”走向了“台前”。在未来,高等学校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科研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和后勤系统也将打破壁垒,实现融合共建。创建高质量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让后勤发挥“育人”职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后勤内涵式发展,让后勤工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彩琴,任源,祁凤华.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18):85-90.

[2]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06-15.

[3]彭勃,刘旭.破解基层治理的协同难题:数字化平台的条块统合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2(05):42-56.

[4]崔亮.甘肃省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11):05-07.

[5]高远.高校后勤数字化平台建设——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建设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32):303-304.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