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动态能力评价研究

作者: 简冠群 高颖 冯浩文

财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动态能力评价研究0

【摘要】数智技术的冲击推动了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在构建财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西北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动态能力体系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西北高校财务专业教师动态能力的现状。此研究不仅是对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动态能力、财会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边界的拓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财会教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财务数字化转型;财会专业;高校教师;动态能力;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51—06

技术变革对财务职能和财务模式的重塑加速了财务的数字化转型。财务数字化转型是当前财务人适应技术环境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要求财务人做好角色的转型升级,实践中需要积极主动转变思维理念,注重业财融合、财务与新技术融合,这对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对数字经济时代财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应主动适应数智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数智+财会”融合教学,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财务数字化转型。

然而,“数智+财会”教学不仅仅是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多学科、多板块知识的融合与重构,不仅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全面升级,是开放、自由、灵活、便捷、丰富的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与传统财会教学的有机碰撞,这将促使高校财会教学体系发生根本性重构。新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更新知识技术水平以适应数字技术变革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毋庸置疑,现有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如何建构新的竞争优势为高校教师能力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但现有研究对数字时代下动态能力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尚无定论[1]。同时,高校财会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动态能力构建和数字化转型呈现出曲折性、过程性和渐进性的特征,这使得高校财会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的动态能力构建和评价更为迫切。

构建并评价西北高校财会教师的动态能力,不仅有利于识别财会教师在转型过程中的共有能力,而且有助于明确西北高校财会教师动态能力现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提高财会教师个人能力,减少东西部差距,促进财会教学改革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是对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动态能力、财会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边界的拓展。

一、财会专业教师动态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动态能力理论与教师动态能力内涵

动态能力被认为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中能够快速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和不可替代的能力[2],这一观点不仅将动态能力与运营能力、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区分开来,同时也与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相区别。基于这一特性,动态能力被广泛用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和情境中,如平台型企业构建过程中的迭代创新[3]、企业外部结构洞网络演化[4],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使得企业动态能力愈加重要,加之动态能力框架十分契合数字时代企业变革,如何通过建构企业动态能力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理论与实务的热点。研究集中于以下三个视角:

第一,要素论。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重构能力[5],感知能力、利用能力、转型能力[6]等构成的一系列要素集;第二,过程论。该观点认为动态能力是由嵌入在组织适应、学习和重组过程中,指导企业完成具体的战略与组织过程的能力构成,是指导企业资源配置演化的一组程序[7]。第三,层次论。该观点认为动态能力是创造常规能力的高阶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超越普通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变革,是企业实现更新、整合和重构资源的能力。不难发现,动态能力使企业获得了可持续竞争优势,是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在有效时间内管理、处理、整理信息以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最重要工具[8]。

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一样,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面对当下前沿信息技术,高校财会专业教师是否能够秉承创新的态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财会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升级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关系到财务数字化转型,而这正是动态能力理论内涵的题中之义。基于此,笔者将财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会教师的动态能力定义为:高校财会专业教师能够充分利用Python网络爬虫、智能BI工具等持续不断对现有财务、金融、经济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重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升级教学方式,以培养数字化财务技术专业人才、智能财会人才为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能力。

(二)高校财会教师动态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从动态能力的内涵可以发现,动态能力是由“动态”和“能力”整合而成,其基础与核心内容为“资源、信息”,并且“信息”的随意性、无形性、渠道多元性使得其应独立于“资源”获取予以单独考核。基于这一特性,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但从其共性及交叉点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资源信息获取能力、重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他们共同强调的,这也正是动态能力的本质所在。

基于传统财务工作与财务数字化工作流程异同以及高校财会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同样需要发展其动态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技术变革,这与Teece(2007)的动态能力理论一脉相承。因此,借鉴Teece(2007)对动态能力的划分维度,并通过向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相关专家咨询以及教师访谈明确数字化转型下财会教师应具备的动态能力及内涵。根据以往研究设置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获取能力以及数字化转型能力3个一级指标,设置环境洞察力、职业评估力和动态意识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感知到技术变革对财会流程的影响、意识到财务数字化的风险和肯定技术变革对财会工作的重塑等33个三级指标构建高校财会教师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

1.数字化感知能力说明了高校财会教师对数字环境冲击的敏感性,教师为了适应数字技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冲击而选择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财会教学中。因此,设置环境洞察力以及职业评估力2个二级指标评估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技术改变了财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作为财会教师,应对外部环境保持敏感性,并能识别数智化带来的机会与风险。据此设置:感知到技术变革对财会流程的影响,意识到财务数字化的风险,肯定技术变革对财会工作的重塑,财务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价值,财务数字化转型是必然,感知到其他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变化6个三级指标度量环境洞察力。同时,财会教师还应正确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根据自身能力与环境的匹配度,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案,过快、过慢的调整都是不宜的。

2.数字化获取能力反映了财会专业教师适应财会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是财会专业教师在面对财务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时,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有路径依赖,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从事财务数据建模研究并进行财务管理可视化实践的一种能力。这一维度认为,数字化获取能力包括动态意识能力、执行意愿能力与教育机智能力3个二级指标。动态意识能力维度反映财会教师对财务数字化转型所需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意愿,以及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知识更新的接受程度,设置:具有应用新技术促进财会教学的效果,具有不断学习和终身的意识,教师内部学习氛围良好,财会教研的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4个三级指标进行测度;执行意愿能力是高校教师在主动学习智能财务新技术的愿意程度,采用:培训机会可得性,数字工具、技术配套设施齐全,积极参与大数据分析培训,经常从事财务数据建模研究,经常进行财务管理可视化实践,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数字化学习心得6个三级指标进行度量;教育机智能力则体现为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以及学习新技术的总时长。

3.数字化转型能力是在数字化感知维度和数字化获取维度基础上,对所拥有的财会、金融、经济与管理等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加工、整合,实现财会知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智能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建构主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目标的一致性。包括动态整合能力和动态调试能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动态整合能力是通过,重构教学思路,符合数字化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符合财务数字化趋势,重构实践实训,形成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重构教师队伍,形成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能动性和创设智能教学场景,利于交流、协作与互动6个三级指标进行测度。动态调适能力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对获取的教学数据进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灵活处理教学出现的问题6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估。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是对数字化背景下西北高校财会教师动态能力进行评价,因此采用调查问卷法。具体来说,问卷分为两部分:基本情况和能力调查部分。基本情况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专业技术职务、承担大数据类课程经历;能力调查部分根据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动态能力指标体系设置33个题项,分别衡量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同时按照Likert 5点评分法对题项进行设计:“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说不准”,“4=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同时,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符合财会专业教师实际情况,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征求专家意见并展开问卷测试,对不恰当的进行调整,尽可能确保问卷语义明确,避免歧义,以此确定正式问卷。

(二)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主要基于两方面选择样本:高校类别属性多样化,目的为弱化高校属性如财经类、综合性和理工类等差异对统计结果的干扰;教师个体特征差异化,目的为避免单一化个体特征造成结果的不准确。基于陕西、甘肃具有财会专业的高校较多,而其他三省份较少,问卷仅面向部分高校财会专业的部分教师进行调研,包括陕西(10所)、甘肃(6所)、青海(2所)、新疆(3所)和宁夏(1所)等西北五省共计22所具有财务会计类专业的高校。共计发放215份问卷,回收182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65%。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构建指标体系的信度,Cronbach’sα越大,说明数据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问卷越可靠。从表1数据来看,动态能力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6,数字化感知能力Cronbach’sα系数为0.797,数字化获取能力Cronbach’sα系数为0.804,数字化转型能力Cronbach’sα系数为0.869,量表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在效度检验上,本研究也采用常用的因子分析法,表1结果显示,动态能力总量表KMO值为0.623,其他三维度KMO值也大于0.5,并且Bartlett球形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来看,各维度对方差贡献率均大于70%,表明问卷效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动态能力评价

对西北高校财会专业教师动态能力的评价通过三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判定。表2结果表明,数字化感知能力得分最高,数字化获取能力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力最低(4.319>3.854>3.576),结合评分标准,3分的释义为“说不准”,4分的释义为“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可知虽然高校财会专业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数字化感知能力,对财务数字化转型有较好的认识,但其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却有待提高,即目前西北高校财会教师的数字化获取能力和转型能力尚未达到财务数字化转型要求。结合二级指标得分情况,体现为执行意愿能力、教育机智能力、动态整合能力和动态调适能力得分较低,可能的原因是技术对财务会计的冲击已引起财会专业教师的关注,然而如何把智能化引入到财会领域中,还处于摸索阶段。财会专业教师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进行知识整合,且要破除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这对于财会专业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足够长的时期才能发生质的飞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