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校协同幼小衔接的思考
作者: 张潇文【摘要】“幼小衔接”是备受家长和幼儿园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幼小衔接”何时衔接,也成了被广泛追问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提出了“科学幼小衔接”的要求,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解答了幼小衔接内容的问题,提出“科学幼小衔接”贯穿幼儿园教育全过程,解决了有效衔接何时接的问题。那么“科学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呢?其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而应是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过程,同时还应有家庭的配合与支持,这才是对如何进行“科学幼小衔接”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学校;幼小衔接;教育原则;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61—03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应是在家庭、学校的共同协作下的综合性教育[1]。只有三方协同,共同发力,才能真正地做到“科学幼小衔接”,让幼小衔接教育成为有价值的教育。
一、建立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同机制
长久以来的幼小衔接教育基本都是家庭、幼儿园、小学各自为政,各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单方面的一些教育活动,能真正做到全面的有准备的“科学幼小衔接”。为此,建立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同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可为家园校三方协同有序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保障。
(一)以社区为范围建立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作体
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远超过小学的数量,因此,在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作体的建构中,以社区为范围,可采用“x+x+1”(即若干个家庭+若干所幼儿园+一所小学)的模式建构协作体,为幼小衔接教育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二)梳理建构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作体制度
1.明确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作体的责任与要求。明确家庭、幼儿园、学校三方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责任与要求,为三方协同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保障。
2.明确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协作体工作任务。家庭、幼儿园、学校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由于责任与要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因此对各自教育任务的明确与梳理,可为各方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依据。
3.明确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目标、内容与策略。在家园校协同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三方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也不同[2],因此,在协作沟通中,明确各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策略是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
4.细化家园校幼小衔接教育评价。家园校三方协同开展的幼小衔接教育是否有效,是否切实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持与帮助,需要通过教育评价来了解与明确。因此,应细化基于家园校三方协同模式下的幼小衔接教育评价指标,建立三方协同下幼小衔接教育。
二、家园校三方协同下的幼小衔接教育原则
(一)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内容即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如果从作息的角度,可视为幼儿在园生活安排的所有环节,所有活动即学习、游戏、劳动、生活等,都会对幼儿即将开启的小学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就是让幼儿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景中体验以获取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并根据生活环境理解所学内容[3]。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可使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达到学习、生活、发展三位一体的效果。
(二)运用游戏助推幼小衔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再次强调:“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虞永平教授说:“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4]幼儿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他们的学习、劳动都离不开游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游戏就是生活。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认识周围世界,感受生活,享受快乐。因而幼儿园应聚焦课程游戏化,充分挖掘游戏中的精髓和背后的精神,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珍视幼儿自由自发的游戏,确保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可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园校协同下的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一)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对家长、幼儿同步开展
1.家长自己要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上、生活上的准备。一是有学习意识,把每一次学习都作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要理解掌握国家有关“幼小衔接”的方针政策,并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提升面对未来的育儿观。参与由小学组织开展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培训,真正了解小学需要什么样的衔接教育,进而转变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二是有安全意识,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关于我的身体,我的隐私,我怎么办?”“关于生命的珍贵”“每天安全、健康地往返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下课十分钟”等话题[4]。提前了解接送时间、路线、路况、止步线位置,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创设操作的机会,防患于未然。三是有运动意识,每天带孩子定时定点(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或散步、或跳绳、或踢球或爬山,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帮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四是要行成于思,注重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随时给孩子提供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机会,让教育悄悄发生,如出门坐公交让孩子看看站牌,说说都路过哪儿,它们分别是开往哪等。五是会控制情绪,消除焦虑,用愉快的情绪谈论上学之事,给予孩子极大的耐心,万万不可恐吓、训斥或打骂孩子。六是有效陪伴,以身示范,坚持亲子阅读,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包办代替。
2.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身心、生活和学习上的准备。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只有主体有积极入学的愿望,满怀期盼,才能使“衔接”更加落地、有效。一是转变角色,由“小朋友”到“同学”的转变,体现了幼儿在学习生活中角色和自我定位的转变,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二是养成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对孩子良好学习及行为养成的培养,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学会时间分配和管理,独立完成作业等。三是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例如上课要坐好、不能走动、发言要举手、上厕所要报告、没有下课不能随意起立出去等,感知小学与幼儿园的各种不同,适应小学生活。四是提升能力,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分离焦虑,帮助适应学校环境及同伴(同学关系)、老师(师生关系)的关系。
(二)完善幼儿园有效衔接教育课程
幼儿园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小学沟通,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改进幼小衔接实践课程,对需要衔接的各种能力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一日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并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前行铺垫和渗透,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积累经验。
(三)幼儿园-小学协同制订幼小衔接课程内容
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的单向教育,而是幼儿园-小学的双向协同教育过程。幼儿园和小学可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学模式、休息时间、自理能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出发,协同制订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内容,细化出具体的指导要点和方法。
(四)从环境创设入手,为幼儿营造温馨的小学学习环境
小学的教室布置强调的是整齐和规范,一般以知识学习和习惯培养为主。为了更好地“衔接”,减少学习环境的差异,小学一年级教师可邀请幼儿园教师利用现有空间,在保证授课制的前提下贴近生活,营造富有童趣的氛围,创设幼儿适宜的小学学习环境。
(五)调整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模式
进入小学,儿童的日常教育从游戏转变为规律性的集体课堂教育,侧重知识教学,每节课的内容是围绕一定的学科知识目标展开。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调整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即课堂上将小游戏穿插其中或是采用与幼儿园相似的游戏教育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由认知性教学向交往性教学转变,紧贴学生心理的变化而适时应对和改变,让儿童在愉悦的心境中主动完成活动和学习,减少转变对儿童心理行为带来的冲击。
总之,幼小衔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幼儿园、小学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相对而言比家长具备更多专业资源与知识,在取得共识后,应引领家长进行合作,帮助幼儿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方面做好准备,以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小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岩,桑琳.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静.幼小衔接课程指引(上、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