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
作者: 王红艺【摘要】笔者充分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共育机制创新、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开发、家校共育效果反馈与评价等深入研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路径,从而拓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路,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68—04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校共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背景下,各学校积极落实家校共育,尤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学校结合家校共育积极进行探索。但是目前中小学通过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比较碎片化,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本地区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将家校共育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家校共育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研究意义
中小学通过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家庭与学校教育合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中小学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很容易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情感、性格培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已难以撑起一个完整的教育空间[1],要想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除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庭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家校共育助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价值十分必要。家校共育能使家校双方沟通更高效,有效引导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家长参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应对孩子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家校教育合力能更好地促使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健康情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路径
(一)完善保障机制,通过家校共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家校共育保障制度是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相关最新成果,并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探究家校共育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制度。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家长代表、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并设立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办公室。其次,对家长和学校双方的责任予以明确,通过协商签订家校共育合作协议,提供制度保障。再次,依托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完善心理健康家校共育讲师团的制度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
2.积极完善学生心理危机联动机制。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并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家长、学生等积极配合,形成心理危机联动机制,共同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此,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比如可以通过《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MPI》等,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问卷测试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点筛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筛查出的学生,运用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同时,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应加强与家长、学生的交流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面对各种心理危机事件,引导学生调节冲突性情绪和行为,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搭建协作共育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家校协作共育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平台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研究和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可以邀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家长进行经验分享,开展家长讲师培训活动,并给这些优秀家长颁发聘书,注重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提高家校共育助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建立家校沟通制度。在学校统一协调下,建立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沟通体系。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计划,应与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共同制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激发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活动,如家访、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的育人价值,家校双方共同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改进措施。
(二)充分调动教育资源,强化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个体的心理自助意识,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在家校合力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自助意识和能力。
1.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自助意识。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很有限,无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地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此,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方案,由家校共育讲师团开展有计划的专业培训,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钉钉等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召开家长会,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等,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强化家长的心理自助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将良好的精神状态呈现给孩子,当孩子的好榜样,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
2.增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积极的心理品质等,内容涵盖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等内容,结合各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形成各个阶段的详细教育内容[2]。为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中,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现实案例分析,鼓励学生打开心扉,积极参与,认识和提升自己,注重用心感悟、自我反思,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强化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通过具体的角色扮演、参观体验、社会实践、游学体验等,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3.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指个体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既有客观的实际支持,又有主观情感上的支持,其中精神层面的情感支持更为重要。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3]。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家校双方需要广泛利用“互联网+”,着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真正掌握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会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充分发挥讲师团作用,完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
1.积极开展讲师团培训,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开展。家校共育讲师团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代表,这些家长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结合问卷调查,整理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掌握、提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围绕具体问题,由学校和讲师团共同设计具有明确目标、适度内容、高效实施、恰当评价的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师团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举措。同时,借助“互联网+”,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委员会定期组织家校共育讲师团通过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为全体家长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根据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各自家庭情况,确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引导家长开展多样化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给予有效指导和积极反馈,不断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加强心理问题干预培训,提升心理问题干预能力。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由家校共育讲师团开展心理问题干预培训,不断提升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力,专业、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拓宽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新途径。
3.积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完善讲师团课程体系。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双方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4],也应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资源,立足教育实际,聚焦学生心理健康[5],通过家校共育积极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课程体系,主要围绕适应学校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生命教育等主题设计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分阶段、分类型,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和讲师团家长成员共同实施,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四)开展个案实践研究,突显家校共育亮点
开展心理问题个案实践研究,能够加深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促进自我反思和成长。在家校共育实践中,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抑郁、焦虑、厌学、自卑、社交恐惧等典型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通过对相关案例进行实践研究,有效地将心理学理论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心理学教育理论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档案,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积极探索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对于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通过追踪观察,正向强化意识和行为,鼓励学生努力解决成长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引导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开展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五)完善反馈与评价机制,提升家校共育实效
“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在家校共育基础之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多元化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借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估,最终形成良性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鼓励家长访校,及时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反映给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及时填写家校共育信息反馈表,反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家校协调沟通,最终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更多关注。同时,不断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评价机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讲师团考评机制,进行系统性评价。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需要集合家校力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纽带作用,搭建家校共育助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平台,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激发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作用。同时,引导孩子掌握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学会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共同开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J].中国教师,2015(07):10-14.
[3]益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社会支持系统[J].江苏教育,2017(87):54-55.
[4]张玉香.“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途径[J].甘肃教育,2020(08):45.
[5]张月.浅析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研究[J].才智,2021(17):104-106.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140)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