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作者: 张瑞龙

【摘要】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融入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如何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使用手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话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手机;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7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在生活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手机不仅使成年人沉迷于其中,小学生也逐渐成为手机族。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事物的阶段,且缺乏自控能力,长期使用手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此,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的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及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一)对身体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视力。手机对学生眼睛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小学生视网膜发育还不成熟,长期观看手机会引发炎症。而且小学生通常会使用手机玩各种游戏,游戏的画面色彩非常鲜艳,玩手机又是近距离观察这些动态的画面,对视神经带来的疲劳感非常强烈,进而导致眼干、眼涩、眼疲劳的症状,最终会造成儿童近视。

2.影响学生颈椎的发育。小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成长发育,这时候过早地接触手机,对于颈椎的发育是很不好的,特别是长时间接触手机,学生会变得不爱运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尤其是玩手机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小小年纪就变成“低头族”,进而影响学生的外在形象。

3.影响学生的睡眠。过早接触手机,会让学生沉迷电子产品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进而花更多的时间去玩手机,而手机等产品的声光刺激又会影响学生的睡眠,特别是很多学生接触手机后上了瘾,很晚都不愿意睡觉,这对于正处在长身体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学习的影响

1.容易导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生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寻找慰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2.会让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性。小学生使用手机会导致独立学习的能力下降,因为很多学生会使用手机上网查询资料,只要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就想求助于网络,而且往往能查询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不用翻阅教科书、工具书,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证准确率。但是,学生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答案以后,一般不会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也就达不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依赖性,大脑的记忆、思考功能都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与运用,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遭到了破坏,出现左脑使用过度,而右脑利用率太低的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右脑退化,从而导致记忆力和学习成绩的下降[1]。

(三)对心理的影响

小学生沉迷于手机,会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逐渐减少与同学、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而面对面的社交互动是人类幸福感最深层的来源之一,缺少这种直接的交流会使人有抑郁、自闭的倾向。网络世界复杂多变,小学生通过手机接触到带有暴力成分的网络游戏、带有明显性意味的网络小说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更有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聊天引诱涉世未深的小学生上传不雅照片,这些都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对社交能力的影响

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在班级里与学生相处时话很少,还很容易尴尬,但是网络的世界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家都可以尽情地做自己,还可以认识很多的朋友。这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中的社交状态。这时,有的学生就很依赖网络上的社交,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进而在真实生活中的社交变得越来越胆怯,只会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作为学生,身心都在发展,各项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培养。过早地接触手机,爱上虚拟的网络世界,会让学生惧怕与现实中的人交流,从而影响社交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策

(一)学校方面

1.强化宣传教育,凝聚手机管理合力。学校可通过举办多种活动,如班队会、心理辅导等加强教育引导,坚持“管”“教”结合,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手机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致信、座谈、家访等方式,做好家校沟通工作,要将手机管理的相关要求及时告知家长,并告知家长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使家长明确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履行的职责,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和引导孩子[2]。

2.细化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学校应加强管理手机的使用,制定严格的校规、班规,发起全校师生相互监督,在校期间应严禁将手机带入校园,违反规则的学生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应通过举行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黑板报、手抄报、作文比赛等宣传手机对小学生的危害,在班级上举办班会,讨论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利与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智能手机的作用。

3.坚持“五育”并举,创设有利环境氛围。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手机远离校园、学生远离手机创设有利的环境。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挖掘学生个人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同时,还要开设心理辅导,对已经沉迷于手机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使学生理智地看待手机。

(二)教师方面

1.改变手机使用方式,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容易导致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产生矛盾,甚至会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破裂”。对此,教师在处理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好尺度,避免简单粗暴的行为,应与学生平等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劝说,让学生明白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学习,因而要认真遵循手机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比如上网时间、手机消费情况等。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依赖手机的症状时,教师要转换思想,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学习上给学生适当减压,开展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获取学习资料。信息社会,手机虽然带来了大量的弊端,但学习资料的获取也变得轻而易举,规范了课堂的时间,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通过手机娱乐做别的事情,不如将手机的功能用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微信上推荐一些习题解答,看一看数学公式,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认识到手机是学习的一种工具后,就不会在信息时代中迷失自己。

3.建立班级微信群,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微信成为了很多人交流感情的工具。对此,作为班主任,也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微信群。在班级微信群里,学生可以放下压力大胆交流,提问当天不懂的问题,碰到疑惑的地方可以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看到后也会在微信群里分享学习方法。也可以在群里分享文章公众号等,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树立良好的志向,以此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在家长微信群里,班主任可以分享一些教育信息和教学心得,来和家长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玩手机的时间少了,也能让学生及早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三)家长方面

1.家长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此,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作为父母,也应展示出合理运用手机的良好形象。例如,手机不上饭桌、不要无节制刷视频,还要带头阅读、运动等。不光要让孩子看到一个不过度依赖手机的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锐意进取的榜样,这对孩子更科学适度地使用手机,遵守约定会带来有力的支持,也有助于建立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

2.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合理奖惩。对于在网络世界中自控意识、管理习惯、思辨能力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家长需要通过与孩子建立“规则”对其网络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使用手机前要与孩子定好规矩并严格遵守。设定玩手机的时长,并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做好亲子沟通,促进自觉自律。亲子之间的沟通和陪伴非常重要,作为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上网安全。同时,要善于给孩子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使其明白为什么要节制使用手机,并和孩子进行探讨,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对于一些错误苗头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在平时还要和教师多沟通、交流,针对手机管理达成共识,进而建立更加坚定有力的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陶瑾.小学班级管理中针对手机管控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2021(12):25.

[2]刘长海,马伟杰.智能手机使用管理:数字公民教育的一堂必修课[J].中小学德育,2021(07):15.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