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课文教学方法探析

作者: 牛彬宏

【摘要】长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难点,字数多、结构相对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长课文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较大难度。文章将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综合运用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聚焦教材、设定目标、优化流程三个层面入手,从“明确有什么”“明确教什么”和“明确怎么教”的行文顺序展开,探索语文教材中长课文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概括、总结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并逐步增强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106—04

正如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所言:“随着年级的升高,长课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其他课文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如培养概括能力、浏览能力、寻找关键信息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长课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将长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规律和思想内涵。同时,为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应以“长文”为基础,探索“短”教的策略,精准地对接小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掌握阅读长课文的方法和技巧,于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完成阅读和探究任务。以下将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真实教学过程,从“明确有什么”“明确教什么”和“明确怎么教”三个角度,探寻长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聚焦教材,明确“有什么”

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来源之一,其编排结构、内容选择都很科学和合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而研读和解析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只有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挖掘出教材的功能和价值[1]。因而,在长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聚焦于教材之上,基于教材的结构框架和教学资源展开层递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关联起来,从而为深度理解长课文奠定基础、提供助力。概括来说,可从单元整体和课文内容两个层面解读教材中的内容,解答“有什么”的问题。

(一)立足单元整体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主线,围绕着双主线编排课程内容、精选文本,这也使得教材呈现出明确的单元化特征。单元内部各个教学板块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若想让学生深入理解长课文的思想主旨和情感内涵,就要从单元整体看文本,明确单元内部有哪些学习的要点、应用怎样的方法学习长课文等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序、更有效[2]。

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语文园地构成,个别单元还附有“快乐读书吧”,每一个板块都与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关。在长课文的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单元导语中涵盖的主题和要素,还要联系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进而从多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解读课文,加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深度。《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此单元以“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为人文主题,将本单元的文体定位于“童话”,并以“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为语文要素,将童话阅读的方法定位于“想象”。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入手,教师会提出“想象什么”“怎么去想象”“编写童话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化解‘长课文’的阅读难度”等问题,并于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除了单元导语之外,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三个板块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这些板块与长课文的教学相关,也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素材和灵感。首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习作板块是课文的一种变体,学生在阅读课文、解析课文后,明确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要点,这时便是他们开启习作训练的最佳时机。教师将课文与习作结合起来,也能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习作板块以“我来编童话”为题,遥遥呼应本单元“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的语文要素,给出了包含角色、时间和地点三项元素的三组词语,要求学生围绕词语发挥想象,创编童话故事。其次,语文园地板块中的“交流平台”,从三个角度阐释了童话的功能和价值,同样提及了“丰富的想象”等关键词,这说明此板块也渗透了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最后,“快乐读书吧”以“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为标题,不仅呼应了人文主题中的“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还将阅读教学指向了《安徒生童话》这部名著,并以两个阅读贴士为载体,再次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自身想象为故事的主人公,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分享欢乐和悲伤,这体现了单篇课文向整本书阅读的过渡,也解答了上文中提出的问题。

至此,学生在单元中提出的“想象什么”“怎么去想象”“编写童话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化解‘长课文’的阅读难度”等问题便有了答案。他们应在长课文的阅读中将自己代入童话角色之中,与主人公经历同样的故事、感受相同的情感,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勇敢创作,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奇妙的幻想世界。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展开教学活动,可以大致概括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长课文教学方法探析0

从图中不难看出,单元导语统领着“读童话、写童话”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践行语文要素的载体,交流平台总结了语文要素,而习作和“快乐读书吧”两个板块则是语文要素的实践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师生即可明确“有什么”,长课文的教学活动也具备了明确的方向。

(二)立足课文内容

在明确单元整体“有什么”的问题后,教师也要确定长课文中“有什么”,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也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不同的要素指引学生挖掘课文中的信息,将复杂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个小情节,既能化“长”为“短”,还能让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3]。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三单元精读课文的第一篇,文中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了小女孩在新年的夜晚卖火柴、饥寒交迫最终离开人世的故事。在课文的后面,编写者设置了三道练习题,除了常规的朗读练习之外,还以“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为载体,意在引导学生划分文本的结构,深挖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产生的幻觉,以及背后的现实因素和社会因素。

综上所述,经过对单元整体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师生双方明确了教材中“有什么”的问题。学生既能明确阅读的主要内容,也能将不同板块的素材和资源融为一体,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感悟长课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定目标,明确“教什么”

在明确“有什么”的基础上,教师不免会产生疑惑,他们应该用这些内容来“教什么”。由这一问题入手,长课文的教学活动应过渡到第二阶段,即设定目标,于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教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能够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还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践行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此,长课文的阅读教学即可达到精准教学和高效教学的目标。

为明确“教什么”的问题,教师不仅要考虑到长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深刻内涵,还要综合考量阅读长课文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综合以上因素,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围绕着课文中“五次擦燃火柴”的奇幻经历、如何体会“火柴燃起那一刻的惊喜”“火柴熄灭那一刻的痛苦”的深层原因、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等问题,教师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层面设定目标,即阅读目标:在阅读中展开大胆想象,跟随课文的行文顺序,感受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的所观、所感和所想,挖掘课文蕴含的深层社会因素,明确小女孩“惊喜”和“痛苦”的现实原因。

习作目标:通过大胆想象,掌握虚实结合的习作方法,将想象的成果落实成文,补足课文中的留白。教师从阅读和习作两个角度设定长课文的教学目标,将语文要素中“丰富的想象”融入教学目标之中,并结合课文的情节、人物的经历等元素于目标中提出深层次的要求,旨在推动学生挖掘课文的重点信息。在此基础上,基于课文的内容,指引学生再次展开想象补足文本中的留白处,将学生自身的想象融入文本阅读中,这样既能达成读与写的有机统一,也能真正落实和践行语文要素。

三、优化流程,明确“怎么教”

课堂教学流程是否衔接自然、是否顺畅,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长课文的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流程不够优化、指导不够精准,将很可能出现“脱节”“教”与“学”不对应等种种问题,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增强。为此,教师就要优化长课文的教学流程,规避“脱节式”的逐段分析,即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略读和精读相融合的阅读指导方法;并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注重不同环节的过渡和衔接,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并有效地迁移知识与经验。至此,教师也能真正领会“怎么教”的精髓,进而在日后的长课文教学中举一反三。

(一)概览文本,详略得当

长课文的主要特征是结构复杂、篇幅长,于小学而言,长课文在阅读和理解上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如何才能化“长”为“短”、化难为易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确课文中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感悟,并确定课文中的详与略,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而不是逐段地展开碎片化讲解,如此才能直击要点,达成“长文短教”的效果。为此,教师可在课堂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围绕着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设计浏览文本、提炼信息的阅读任务,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除重点内容之外的其余部分,以此构建详略得当的文本阅读模式。基于概览文本的需要,为了让学生直击文本的重点,教师还要着手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以此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提炼文章的核心信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可搭建如下阅读支架:

第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她看到了,火柴灭了。第二次,小女孩又擦了一根,她看到了,火柴灭了。第三次,她又擦着一根,她看到了,火柴灭了。第四次,她又擦着一根,她看到了,火柴灭了。最后,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她看到了,然后。

利用如上所示的阅读支架,学生将概览文本的重点放在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经历上,围绕着小女孩想象中的画面,从“她看到了”和“火柴灭了”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虚写的画面和现实场景,由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中感受童话故事奇妙的想象,明确文章中讲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课文中交代小女孩身世、所处背景和悲惨结局的段落,学生可在大致阅读后将其整合到文本语境之中,进而从整体上统揽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征。

(二)精读细节,品味深意

通过概览文本的方式,学生已经梳理了长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也明确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在此基础上,精读细节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即教师要指引学生围绕着第一环节取得的成果、收获的感悟,展开进一步的鉴赏和品读。可从细节出发,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深意,促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才符合长课文的教学规律。

在精读细节这一环节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关键词”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让他们以关键词为核心,深入探索课文的深意。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结合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提炼出“幻觉”“愿望”“现实”三个关键词,要求学生关注每一次擦燃火柴时小女孩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感受火柴燃起时小女孩的雀跃、幻想的美好、愿望的真挚以及现实的痛苦,进而体会残酷现实对小女孩的摧残,进一步理解课文中寄寓的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以此达成深读的目标。

总之,基于长课文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教师指引学生聚焦于教材本身,立足于单元整体和课文的内容,以此确定教学重难点和学习内容,而后结合单元内的语文要素设定阅读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概览文本和鉴赏人物的过程中掌握阅读长课文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一层递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既能摸清长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还能增强提炼、概述和总结信息的能力。久而久之,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艺玲.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06):77-78.

[2]王强善.小学语文长篇课文的教学原则[J].江西教育,2021(37):60-61.

[3]陈瑞琼.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9):30-31.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