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路向

作者: 杨昌华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更是教育当代青年学生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探寻生活化路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个体经验为教学案例,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贴近。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与课程教材融合的适配度和有效性问题。既要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和讲授方法,处理好报告内容与教材内容相互协调统一、有机融合的关系,提高融入的契合性。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用富有生活意义、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读懂学会教学内容,达到活学、活化、活用理论的教学效果,形成以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教材内容为支撑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以微观叙事为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向交往空间转向。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提高学生认同感与获得感的直接途径。一方面,要使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课程教材中文本概念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和表达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事政治进行简单、生动的表述,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要构建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即构建平等对话、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调动青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健全主体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切实当好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引路人。

以数字技术为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向网络空间延伸。近年来,青年学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革命成果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交往方式正在经历着巨大转变。因而,要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向青年学生的虚拟生活、网络生活等空间延伸。一要善于利用网络空间的数字资源,挖掘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源,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沉浸体验,促进线下课堂教学的生动化和立体化;二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线上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推送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堂课程结合的相关内容,搭建线上交流学习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青年学生网络思想和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

以社会实践为教学场域,使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展开。理论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必须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结合起来,推动课堂教学从课堂生活向社会生活延伸。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搭建起校外第二个课堂,将校外的广阔天地作为立德树人的教学场所,以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生活化的实践内容提升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还要创新延伸校内第二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主题性教育活动与文艺活动,以此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入社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中,实现课堂教学从理论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变,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