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家庭托育点 提升托幼服务品质
规范家庭托育点提升托幼服务品质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就《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鼓励利用住宅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服务,并对家庭托育点的登记注册、收托和管理提出要求。高质量的托幼服务发展,必须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推动供需适配的高质量服务资源建设。家庭托育点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必须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应及时调研和预判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在托育服务类型、年龄、内容、形式、价格、距离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与特点,增强按需供给、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必须关注家长对托育的期待不仅仅是希望有地方可以送托,更希望照护服务质量能够让人安心、放心。因此,家庭托育点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规范托育服务质量为前提,要严格规范家庭托育点的准入资格和审批制度,对准入后的家庭托育点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评估制度、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和业务指导,坚决守住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底线。(洪秀敏)
将教师减负落实到底
自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教师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出现了“减负清单明明白白,增负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甚至出现“越减越肥”的现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减轻教师负担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减负真正落到实处?首要,要厘清教育的权力边界,加强权力制衡,让教育的事由教育部门说了算,学校的事由学校自主办,对于非专业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事情,校长和教师有权拒绝执行。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建立常态问责机制,严格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联合纪检监察部门成立教师减负清单落实的联合督查组,以增强问责的严肃性、威慑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并畅通相应的教师投诉机制,保障学校和教师说“不”的权利,确保中小学教师减负落地落实,真正让教师一门心思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中。(张筠)
抓住数字化机遇助推乡村教育弯道超车
当前,教育数字化扑面而来,对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给乡村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是乡村教育振兴、实现弯道超车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然而,由于不同地区教育设施配置水平存在差异,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对乡村学校来说,“数字化”面临不少挑战。为了更好地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政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其一,加快建设和更新乡村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并根据我国适龄受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做好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动态调整。其二,政策上明确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将信息素养纳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其三,供需精准匹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乡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其四,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示范校园或基地建设。通过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媒体、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协同作用,推进教育数字化示范校园或基地的建设,注重经验总结和典型树立,发挥其引领作用。(陆莎)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