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作者: 周继红

【摘要】学生经验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依据课标内容和活动意图,收集学生经验并对其进行改组,是活动教学的基础。地理“活动”体现着案例化情境教学,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特点。地理活动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后习题的功能,是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经验;活动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115—05

学生经验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寻找、优化学生经验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基于学生经验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组织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活动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经验进行地理活动教学作初步探索。

一、基于学生经验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生经验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经验、学生共同的知识储备(集体经验),以及与之相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等。它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与生活体验中建构和生成的关于自己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与技能、情感体验及反思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1]。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学习就是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教育就是不断地改组经验,连续地建构经验,并谋求经验的不断生长[2]。

经验学习理论的倡导者库伯研究指出,学习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后获得新的学习经验,然后再带着经验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3]。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知识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知识建构。

经验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习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原有的知识与当下的“情景”发生联系,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将新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内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经验。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实现经验生长、形成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参与具体活动。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内容追求简约、典型的特点,不可能让学生事事亲力亲为,也不可能局限于周边事物和现象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往往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情景化的任务学习,实现知识建构。

二、基于学生经验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搜集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探究、交流讨论等,发现新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并对其进行“同化、顺应”,完成知识建构,实现原有经验与书本理论有机整合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经验开展地理学科活动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分析地理活动的设计依据及意图

高中地理“活动”栏目主要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按照经验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设计(见表1)。其目的是将学生“放”在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探索、操作和思考,不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实现个人经验向集体经验、简单经验向复杂经验转换,并习得与之相伴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5]。

基于学生经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0

参照高俊昌对“活动”栏目的解读,根据内容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将湘教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设计的5个活动,划分为导入型、问题探究型和实践调研型三种类型。导入型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目的是利用典型案例,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完成知识建构。实践调研型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身边案例或情境验证先前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梳理知识体系,完成知识迁移转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生经验

基于学生经验开展活动教学,就要充分收集、掌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生经验。

课前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一是查阅初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通过前测、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研判学生的学科素养及认知水平。二是研读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三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和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

课中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点”。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在前备知识、迁移转化上的局限性,在概念理解、原理表述上的片面性,研判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

课后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思维的考查。通过学生作业或试卷,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掌握学生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分析学生经验并对其进行改造或改组

对于收集的学生经验,教师必须基于教学需要进行分析。对于因个体局限、情景局限和理解能力制约形成的错误经验要进行修正或者扩充。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直接经验充溢着学生的生活世界。但高中地理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以直接经验为学习的起点。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学科思维及方法等间接经验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直接经验由于受个体及环境的制约,往往具有局限性;间接经验由于知识“螺旋式”上升特点,先前所学一般比较浅显,也不够全面,许多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合现实的地理学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经验进行改造。

另外,根据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观点,经验不仅是一些能被储存的知识信息,也包括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经验改造、重组和转化的过程[6]。在学习过程中,当新的问题得到解决,原有的经验通过反省、验证、归纳、总结,就得到了补充完善,新的内容就纳入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就实现了改造和“生长”。

三、基于学生经验开展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导入型学习活动:“英国及学校附近超市农产品及产地调研”的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某种农作物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根据地理位置探究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分析、“顺应”某地大量生产、出口某种农产品的事实,完成以气候为主要纽带的“区域与作物”的联结。

基于学生经验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1

2.活动过程:一是教师提供身边农作物,诸如桃树、苹果树和冬小麦的生长习性。二是引导学生思考、阐述家乡自然环境(光照、气温、降水、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情况(劳动力、市场、政策、科技、灌溉设施)。三是完成自然环境与植物生活习性的联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四是由近及远,由此及彼,进一步探索英国某超市农产品生长习性与其来源地自然环境状况的关系,实现知识迁移转化,完成经验生长。五是进行教学评价、反馈,为下一步学习做好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

3.活动成果:理解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征,完成地域(地理位置)、气候与作物的联结,初步学会分析某农业地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活动评价:用学生经验,导入教学内容,再由近及远,完成课本活动教学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原有经验与书本理论的有机整合。

(二)问题探究性学习活动:“沙特阿拉伯小麦、蔬菜、牛奶产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西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状况及农业生产特点”和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结合农作物生活习性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利弊条件。阅读教材“农产品产量变化图”,通过反思、归纳和抽象概括,完成“农业科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建构。

2.活动过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正文材料、阅读材料和活动材料”,为探究活动做好“下位学习”准备。二是利用学生经验,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特别是克服不利条件的具体科技措施,引导学生将“理论、原理”具体化。三是结合实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影响农业发展的科技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四是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对探究所得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五是教师对活动进行反馈评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活动成果:学生具备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利弊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实例说明社会、经济各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活动评价:学生用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有时候会导致“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沙特阿拉伯农业的学习,会逐步理解“农业技术”对“自然条件因素”的改造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都会对农业布局产生影响。进而实现“经验的生长”,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三)实践调研型学习活动:“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布局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的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基于身边或者学生熟知的案例或情境,验证先前获得的经验,完成知识的迁移转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活动过程:一是让学生课后选择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调查分析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二是对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逐一进行解读和原因探究,实现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运用的能力提升。三是教师适时介入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对农业布局理论的理解。四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总结,通过反馈、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完成知识建构。

3.活动成果: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某种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学会分析相关农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成因;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类型的区位因素;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各区位因素所起的作用。

4.活动评价:将活动教学获取的知识运用于真实问题,通过学生反思自己所学,教师开展教学检验,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再加工以及认知结构的再完善。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经验的活动教学流程应包括:确立目标(基于课标)→创设情境(阅读材料)→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激活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或暴露认知局限)→收集资料(弥补认知局限)→解决问题(经验改造或重组)→理解概念原理(同化、顺应)→评价总结(教师梳理、反馈)→完成知识建构(实现原有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等环节内容。它既体现了案例化教学“任务驱动”的特点,又融合了传统课后习题的功能,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3.

[2]咸富莲,张立昌.基于学生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32.

[3]仲秀英,宋乃庆.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9(06):129-132.

[4]陈实,陈佑清.完善经验及其教育意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03):160-165.

[5]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订内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09):04-09.

[6]胡惠闵.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活动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11.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138)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