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者: 张瑞芳【摘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初中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利用日常生活相关环境、采用富有戏剧化的角色扮演、使用实物观察演示、运用肢体语言表演和小组对话讨论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高效课堂学习,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境教学;教学效果;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120—04
目前,英语阅读内容随着年级的递增,难度逐级加大,而且在落后无创新的旧教学模式下,阅读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课堂上也毫无兴趣。故而,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可以看出教学情境是建立在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意志的坚强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3]。”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一直处在活跃、兴奋的心理推动下来体验和思考。因此,如何有效创设感人的情境是提升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环节,教师要力所能及地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以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现笔者以2012年10月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等特点,在教学课件中精选并插入一些与阅读教学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歌曲和动画视频,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阅读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Unit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时候,由于这一单元讲的是有关“机器人”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真实的机器人,笔者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课文的对话内容;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聆听机器人之间的对话内容,并记下关键词,听完之后对课文图片中的内容相互展开对话”。把学生分为两人小组,学生A和学生B对音频中的内容进行模拟对话。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视性,再给学生展示各种机器人的类型、发展史等等。通过这些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
又如,八年级上册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中Section B的阅读部分,这篇阅读是由三封信构成的,每封信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文章。第一封信是何伟写给David的,他想让David邀请从前帮助过他的Steen老师参加这次聚会。第二封信是Jake给David写的,信的内容是:他首先对David的诚挚邀请表示感谢,并阐述了自己不能参加这次聚会的原因。最后一封信是David向他的同学们解释Steen老师不能参加这次聚会和他举办这次聚会的原因。这次聚会的全部内容是由这三封信组成的。因此,笔者在通过多媒体构建和创造有效情境时,精心挑选部分英文视频中有关聚会的场景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国外的聚会情境,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七年级下册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笔者在教单词时,课前精心挑选了一些同学们熟悉且喜欢的公众人物的头像图片(发型的长、短、曲、直;头发的不同颜色),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短曲直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发型照片,让同学们认真看图的同时,用所学知识语言来描述照片中人物的外貌特征。修饰头发的形容词比较多,如short,long,curly,straight,brown,blonde,black,yellow,gray等,在教学时还应该给学生交待清楚这些形容词的顺序问题:先长短、后曲直、再颜色。关于形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应当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且人物特征对比鲜明的视频,让同学们对他们感兴趣的明星公众人物进行外貌特征的描述。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无意中就熟练掌握了如何快速描述一个人的形象特征。同时也为Section B部分的阅读“An interesting job”打下基础,笔者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学生A描述课文中提到的犯罪嫌疑人的肖像,学生B充当警察画家,把A同学所描述的犯罪嫌疑人的肖像画出来。这样做直观易懂,寓教于乐,而且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学双边活动的气氛也很浓。同学们既感受到了警察画家这一职业的趣味性,也掌握了描述人物肖像的方法,把抽象难懂的课文变得生动而有趣,也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对身心造成的压力。
二、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情境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营造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前备好课,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情境的创设。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Section B部分的3a和3b这一节课的时候是这样做的:笔者事先在电脑上下载了3a和3b这两部分涉及的彩色图片,并把这些图片打印出来,同时给3a阅读内容所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图片下面打上每种东西的价格,把图片挂在黑板上,教师扮演售货员,同学们扮演顾客,把阅读环节变成一场物品拍卖会,学生用”How much is the bag?How much are the socks?’练习询问单数和复数物品的价格,教师用“It is¥3.They are¥10.”接下来进行3b的环节,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的小组,并把3a和3b所有的图片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练习询问物品的价格,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物品拍买会场。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同学都掌握了问答物品价格的句型,而且在轻松愉快地拍卖会情境中顺利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效果很好。众所周知,“shopping”是笔者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活动,所以教师在创设语言时,不但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这样创建的语言对话情境,才能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采用戏剧化的角色扮演开展情境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毫无课堂主动权,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表演情境课本剧的形式,加大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笔者在教八(下)Unit6 Section B部分的2b“Hansel and Gretel”这篇阅读时,由于这是一篇西方神话故事,笔者设计了让同学表演剧本的情境。课前先把学生按照五人一个小组进行角色编排:“Hansel,Gretel,Wife,Husband,Old Woman.”用话剧的形式展现了《糖果屋》的节选故事,让学生课前熟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学生们都很积极的参加了表演。有的同学还带着五花八门的道具,如妻子带着假烫发套,丈夫穿着工作服,Hansel带着一顶鸭舌帽,Gretel穿着纱裙,他们用小纸蛋来代替剧中白色的小石子,同学们表演的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把每一个角色的特点都刻画得形象逼真。这堂课一举两得教的很成功,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挖掘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直到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很多同学回忆说,这节课印象最深刻,而且还随口说出了他当时扮演的角色和台词。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原有对话基础上大胆想象,改编后上台表演。在小组活动中体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使用实物观察演示开展情境教学
中学生的特点是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对形象而又具体的事物容易接纳,但弱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较差。在教单词、短语、词组和句型结构时,如果采用实物作为教具提前预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通过对道具实物的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抽象思维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是关于怎样制作香蕉奶昔的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制作香蕉奶昔需要的食材和器材等,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解制作香蕉奶昔的步骤,然后亲自演示,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当教师拿出实物一一展示搅拌机、香蕉、牛奶、蜂蜜、冰淇淋、香蕉、小刀时,学生都迅速地记住这一节课的重点词汇,在上课前教师一边用英语介绍制作奶昔的步骤,一边亲自动手操作,而且每进行一个步骤立即让同学们用英文描述:Peel three bananas(剥香蕉)→Cut up the bananas(切香蕉)→Put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into the blender(把香蕉和冰激凌倒入搅拌机)→Turn on the blender(打开搅拌机)→Pour the milk in the blender(把牛奶倒入搅拌机),让同学们来指导教师的每一个制作步骤,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兴趣高涨。再把全班同学分成4人一组的若干小组现场进行比赛,两个人用英语介绍指导,另外两个人按照指令动手制作,教师现场裁判点评,看哪个组语言和操作步调一致而且制作速度快,这堂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松掌握了本节课的语言目标,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运用肢体语言表演开展情境教学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语言,利用表演创设情境教学。让教师或富有表演天分的同学,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把课文中的人物生灵活现地搬到讲台上,让其他同学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使课堂更加趣味生动。通过同学们自己去表演和体会,将静态的事物变为生活中动态的人物,让同学们加深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B部分2b阅读模块时,通过创设语言环境,课前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表演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充分应用A部分所学的重点短语,一组学生扮演朱辉的妈妈和姑妈正在包粽子,爸爸和姑父看电视上正在播放的赛龙舟节目;另一组同学可扮演远在美国的朱辉及房东一家人的生活场景:房东妈妈正在给她的小孩讲故事,房东爸爸正在看电视上播放的足球赛、朱辉正在打电话,教师引导学生问What’s he/she doing?学生回答She is watching TV.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现在进行时的基本构成:主语+be+动词的ing形式。通过师生互问互答,让每组学生积极参与轮流表演。他们不但愉快地完成了阅读任务,而且学会了英语句型的应用。
六、通过小组对话讨论开展情境教学
在英语句型的教学过程中,背诵句型、感知理解都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对话讨论的方式引领学生创设情境教学。
例如,七年级下册Unit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 B部分2b“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在这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句型“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把学生分成每组六人的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小记者,去采访组内同学的上学方式,然后教师邀请小记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报道本组同学的上学方式。这样既回答了课文开头的三个问题,也很好的引出了本文提到的落后的大山里孩子是乘索道去上学的。让学生感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一般现在时态中不同的动词形式,也对频率副词often、always等有了初步的掌握,更加强了本单元目标语言的学习。再如九年级上册Unit 1“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中,主要是探讨学习英语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利用英语教学中的语法、发音、词汇等不同话题,激励学生开展对话。并邀请口语好的学生互问互答,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How to grasp pronunciation well?”可以把Section A部分3a的阅读改编成同学们“英语学习方法”的经验交流会,向不同的同学提问:“How do you learn English?”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既展现了阅读内容,又增加了阅读内容以外的很多其它英语学习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阅读水平上有所提升,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恰当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句型练习和课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罗啸.情景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2021(24):75.
[2]谢竹艳,卫宇兰.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价值观与实践过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6(25):46-50.
[3]吴绍芬,赞可夫.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J].教育家,2015(06):60-61.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