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作者: 杨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形象表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守好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如果将“大思政课”喻为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合奏”,那么思政课教学则是“领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使命。思政课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以高度责任感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渊博学识教导学生,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在当好“经师”的同时做好“人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在探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回应学生困惑,提升教学质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要努力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讲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思政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要根据其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努力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协调起来,思政课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让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紧密对接。乐律之美,美在“八音克谐”,“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学校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现实转化为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要充分关注社会发展、敏锐反映时代精神、准确把握实践脉动,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家庭、社区、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着眼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致力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工作大格局,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头脑,提升铸魂育人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合力。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