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 杨树弘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我省提出了以创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必须大力提高均等化水平,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补齐短板,构建标准化学校建设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标准先行。要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大力度并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生师比例、课程教学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安全保障条件,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抬升底部,聚焦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聚焦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以教育质量提升为导向,加强教育人口流动动态监测,统筹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建设高品质寄宿制学校,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提质增效发展,以集团化办学、城镇学校对口帮扶等形式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城乡协同、相互支撑,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抓住关键,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校长队伍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主体,要加强教师校长资源的精准配置和培训培养,提升区域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持续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深入实施“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完善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待遇、福利保障和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师校长在区域内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流动与共享。强化教师校长精准培训,发挥名师名校长的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校长治校办学水平。

科技赋能,强化资源智慧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建设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手段。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运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优化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将教育数字资源与区域实践相结合,打造特色,突破壁垒,推进各类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建设地方名校名师网络教学资源库,学校、教师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改进,以教育资源共享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填平洼地,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关爱制度化。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要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经费保障制度,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坚持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政策转变要以弱势群体教育提升为重心,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不同群体学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总之,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使优质教育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秦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多措并举应对学龄人口高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