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

作者: 赵宇芳

【摘要】审辩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应用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辩证思考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主要论述了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内涵和价值,指出了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构建方式和实施策略,以助力于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5—0120—04

长期以来,学生表现出“擅长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不善于运用推理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特征,这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阻碍。创新来源于对固有现状的打破,挑战潜在认知是打破固有现状的抓手,审辩式思维可以被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源头。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将学生被消磨的独立思考能力重新建立起来,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发展需求。

一、审辩式阅读教学概述

(一)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强调辩证性和全面性的思维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有很多相似之处[1]。因此,探究审辩式思维就需要先了解何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评,不是抱着批评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而是面对一种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推测验证,验证成立则结论成立,验证不成立则进一步提出假设,进行新一轮的推测验证。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不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的一切,而是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寻找问题的根本,是一种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理性思维[2]。审辩式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形似之处在于:都强调审视和辩证思维过程。

(二)审辩式阅读

审辩式阅读是指在审辩式思维指导下开展的阅读活动,强调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辨析所阅读的文本,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和证据的合理程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渐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提出问题、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审辩式阅读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之外,还有利于学生将阅读所获应用于写作,形成审辩式写作,并最终逐渐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成为学生思维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青年。

想要顺利完成审辩式阅读,教师需要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的经典篇章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并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的个性特征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提出自己的疑惑,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要加入学生的阅读队伍中去,与学生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美好,从而形成高雅的阅读品味。其中,教师要注意不能高高在上,对部分学生的疑问或见解给予简单粗暴的否定或评价,挫伤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导致阅读教学的彻底失败。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成长,不宜按部就班地采用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枯燥乏味,严重影响阅读教学效果。

二、审辩式阅读教学的价值

高中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心态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性,个人价值观正在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将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而选择正确、高效的阅读方式,会让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审辩式阅读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阅读文本,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受文本,用自己新颖的角度去审视文本,思考并辨别作者提出的观点和证据是否合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辩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个体成长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勃发,喜欢肯定自己,对他人的观点和态度保持质疑,渴望获得来自他人的肯定,又常常辨不清真与假。他们常常能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却因为论据片面、样本少、结论肤浅而站不住脚;他们常常不认同某些默认规则,却因为没有扎实的论点反驳而不得不闭上嘴巴接受,只能在日记本或个人平台上抒发所思所想;他们在网络上积极寻找认同自己观点的“同道中人”,上一刻可能因为某个观点的认同而惺惺相惜,下一刻有可能因为某个观点的相悖而互相删除、拉黑。审辩式阅读和思维训练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构建思维体系,帮助他们从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走向更包容、更辩证的境地,并养成谦虚谨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理性成熟的心理,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

(二)有助于教师专业进步

审辩式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告知标准答案,不再遵循讨论、回答阅读问题的模式,转而逐渐在条理清晰的逻辑下开展思维活动,表达出自己对于阅读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探讨阅读材料中观点的成立与不成立、片面与全面[3]。当然,目前的学生还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因为能力上的提升比成绩上的提升难度更大,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想要实现对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训练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完成自我成长和进步。

教师的自我成长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的进步和知识面的拓展两个方面:

1.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审辩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主导者,需要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依据、掌控课堂节奏、及时总结和反馈、辅助和推动学生发展等。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审辩式阅读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成长,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2.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各种问题。当学生不再遵循标准答案而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教师进行评价、反馈就失去了标准答案的倚仗,需要全速转动大脑与学生同步进行审辩式阅读、思考和讨论,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作出分析和反馈。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审辩式阅读教学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自我,以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构建

1.选定审辩式阅读教学目标。在构建高中审辩式阅读教学时,选定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师需要将审辩式阅读教学目标与阅读材料的内容相结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过秦论》为例,审辩式阅读教学目标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征被设置为“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者的提问进行求证”“感受字里行间的文化情感基调”。审辩式阅读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盲目跟随作者的论点上,而要引导学生去求证作者论点成立与否、作者论据论证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反思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完善的空间。

2.选定合适的阅读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很多,却并不是每一篇都适合开展审辩式阅读,因为有的课文内容本身深度有限,更适合用于领略文学创作的方式方法、作者抒发情感的策略、领略文学体裁的特点等。但有的课文本身具有较大的审辩式阅读价值,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稍加深挖就能够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文字结合历史背景重新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成立,讨论作者所书写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性格特征。在高中阶段,比较适合开展审辩式阅读的通常是议论文,现代文和文言文中的议论文都是训练审辩式思维的重要切入点。

(二)高中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

1.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大多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认同作者的观点,顺着作者的思路、提供的论据论证去思考,从课文中学习如何阅读提炼观点,如何布局全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课文本身的价值,浪费了阅读这种思维活动的作用。审辩式阅读教学迫使教师必须转变僵化的阅读教学思路,从引导学生理解、认同作者的观点转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成立,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行文、论述中的漏洞,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漏洞是作者不小心为之还是故意为之,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表达观点。如此层层推进,学生从课文文字内容转去挖掘作者的生平,挖掘作者书写文章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而挖掘作者的内心,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此顺理成章地推进,比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僵硬、固化的“总结中心思想”“升华主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审辩式阅读教学中,单独的课文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审辩式思维训练的需求,学生需要借助课外拓展材料来辅证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作者观点的看法[4]。可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审辩式阅读的拓展材料不限于文学材料,还包括历史资料、地理资料、新闻资料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总量。以《六国论》为例,教师一方面可以从议论文的立论、论据和论证层面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逻辑破绽,引导学生发现当一篇议论文的立论与论据论证相互不融洽时会导致文章质量下降问题,向学生强调书写议论文的关键,以议论文阅读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学生发现的议论文逻辑破绽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洵会写出这样一篇逻辑不严谨的政论文,为什么这样一篇不严谨的政论文会进入高中语文教材被一代代学生学习?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了解苏洵所处的社会环境大背景,即北宋王朝在西夏和契丹的围攻下以岁币求和,西夏和契丹在北宋王朝的资源输出下不断壮大;再对比《六国论》中的立论,将“赂秦”列为六国被秦灭的主要原因,相信学生不难发现苏洵的良苦用心,他在用六国与秦的关系来类比北宋与西夏契丹的关系,宁可牺牲政论文严谨的逻辑也要针砭时弊,希望以此文来警示统治者应当礼遇人才、团结一致、发展军事力量,不应将岁币纳贡当成王朝安稳的手段,应当看清滋养敌人会给自己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层层剖析之下,《六国论》不再是一篇简单论述六国灭亡与“赂秦”之间关系的文言文,而是一篇议论文角度上逻辑不严谨、家国情怀角度上忧国忧民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体会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3.教师要用好提问这一工具。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维方向、逐步推动学生学习深度的重要工具。在审辩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用好提问这个工具,引导学生训练审辩式思维。以《六国论》为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解决掉字词上的障碍,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先提问:“作者所提出‘赂秦’的行为发生在六国与秦交战前还是之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六国才会割地献城以“赂秦”,所以,作者“非兵不利,战不善”的立论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可直接引出《六国论》作为一篇议论文从立论开始就存在一点不严谨的感觉,可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向下挖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这样一篇逻辑不严谨的议论文能够流传至今并进入教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跳出议论文的层面来看待《六国论》,挖掘《六国论》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

总之,审辩式阅读与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差异,从根本上就拒绝带领学生顺着课文作者的思路去阅读和思考,反而带着审视的态度去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列举的论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这样的语文阅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养成接受不同观点、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颖.高中文言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43.

[2]梁新然.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86.

[3]吴昌晖.立足高中生言语实践的审辩式思维训练[D].宁波:宁波大学,2019:61.

[4]赵晓琴.基于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16.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