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工作路径探索
作者: 张天娥【摘要】核心素养目标,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体现在学生培养方式的转变上,同时也体现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上。在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要求。需通过伦理关怀实现人本管理,通过智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利用心理调节增强管理艺术,把握管理节点实现管理效能已成为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追求。本文笔者从核心素养目标的视角对初中班级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和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核心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54—03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单元,是落实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任务的保障。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班主任要从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基点,尽可能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使班级管理由教师控制向学生参与管理转变。班主任只有增强服务意识、融入人本理念,才能克服传统班级管理造成的师生情绪对立和刚性缺陷,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动态化[1]。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窘境及动因梳理
(一)初中生行为养成困难
初中生自我认识逐渐清晰、个性开始增强,在家庭和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力量,甚至成为行为定式[2]。如,生活散漫、学习不认真、自私自利、对别人不尊重、做事缺乏责任等行为习惯。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虽然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但效果往往不明显。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严重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形成和生理成熟的过渡期。青春期的躁动、学习压力、各种规则的约束、认知上的迷茫容易引起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和精神压抑[3]。许多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放纵自我和冲破束缚的冲动,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刺激;有的学生直接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管理教育,甚至出现打架斗殴、搞破坏的行为。面对学生的叛逆,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更加繁重和复杂。
(三)教育惩戒尺度很难把控
教育要承担起育人的功能,其运用的教育手段本身具有塑造、管理、鞭策和惩戒的效果。但近年来,在赏识教育和生本理念背景下,把教育惩戒归为粗暴、非人性化的教育手段而受到抵制甚至批判[4]。教育不是万能的,其手段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当社会一味地片面强调惩戒尺度不当带来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其蕴含的教育价值,无疑是切割了教育内涵。在“谈惩戒色变”的现实面前,学校对班级纪律、制度的约束作用大打折扣,对于那些顽劣学生屡犯纪律后如何管理教育、如何规避风险责任,班主任往往无从抉择,只能顺其自然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运用关怀教育理论,实现人本管理
关怀伦理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内尔·诺丁斯教授于20世纪后期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德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运用示范、对话、实践、求证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生活、坚持以情育人[5]。它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理念相吻合,对于新时代班级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班主任工作中践行伦理关怀,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平等交流对话,构建关怀氛围。平等相处是师生坦诚交流和心灵沟通最有效的手段。在一个班集体中,要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班主任就不能把师生关系放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对立地位,而要把师生关系置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对话是实现管理的核心步骤,管理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开放式、无标准答案的平等交流。无论是面对面交流还是班级微信群、微信私聊,都要留给学生字斟句酌的空间,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复。
2.体验实践成果,共享关怀尊重。实践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自我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同学关注和尊重,还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关心他人带来的乐趣,进而培养关心的能力和意识。如,在组织社团活动、劳动实践、志愿者行动等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入角色参与,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无差别感,通过活动中的交流互动、帮助协同能使学生体验到自信、尊重和成就感的真实存在。
3.正向求证促进,实现知行统一。求证是指对学生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正面评价,把学生自我管控能力转化成行为动机,而不是维持教师、规则权威与学生无条件遵从的关系。伦理关怀提倡的求证,要以维护学生自尊为前提,批评中贯穿爱和教育时体现情,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以正面引导把班级管理的刚性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完善中的温情关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5]。欣赏性求证评价在对纪律差、学习生活习惯问题较多的学生转化过程中尤其重要,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二)坚持智慧教育,创新管理方式
1.扭紧纪律缰绳,融入关爱温度。服务型班级管理,是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氛围、方法、空间和保障,而不是把班级发展完全交给学生、纵容学生随意作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化的过渡期,纪律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及养成习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班规纪律能使班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防止产生班级管理上的忽冷忽热,避免凭热情、凭空闲的模糊化管理。班规纪律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使遵守纪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知行统一。而情感教育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弱化学生的对抗情绪,有利于说服教育,但班主任单凭情感教育,容易使班级管理缺乏力度,造成学生行为上的随意性。因而,只有将情感教育和班规纪律并行,才能在规范学生言行的同时感化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2.坚持学生为本,发挥激励机制。高效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利用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成就功能塑造学生个性品质,要用赏识的眼光、鼓励的举动、赞美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话,避免用消极的言行毫无顾忌地渲染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一些学生的破坏性行为,班主任要以正面引导和思想教育为主,即使必须依班规处罚也要谨慎选择方式,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清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认知上的错误,正确认识动机、行为、后果、责任之间的必然联系,以班主任的关爱之心化解学生心结,从而走出恶性循环的行为怪圈。
3.促进学生参与,鼓励自主管理。初中生个性独立,言谈举止顾及不到同伴的感受,很容易造成许多误会、猜忌甚至对怼,给自己和同学带来烦恼和不愉快。自主意识是初中生最显著的特征,对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生自信、表现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班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提高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充分发展的能力[6]。如,通过自主讨论班规公约、轮流值班、宣誓反思、自主班会等形式开展班级管理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律、自觉地成长内驱力。
4.寻求家长配合,摆正家校关系。教育不是封闭的机械制造,而是家、校、社会多因素综合互动而形成合力共振。从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视角理解,家长和教师肩负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与家长相比教师在学问阅历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与家长平等交流,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及时回应家长的诉求。班主任只有赢得家长充分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家长才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帮助班主任搭建师生和谐、有序的良性关系,促使班级教育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三)把握要点环节,增强管理效果
1.摸准思想脉搏。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分析学生在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需求,为主动有效做好班级管理提供策略依据。
2.捕捉转折拐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阳光的内驱力,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需要教师激活。班主任只有主动发现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闪现的进步和优点,并抓住机会渲染,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满足,才能使优秀的学生潜力发挥得更好。
3.选准教育时机。时机是催生效果的加速器,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教育时机是否恰当尤其重要。时机适当,学生的正能量立即被激活;时机不当,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能否在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采取有效策略,则需要班主任的耐心、用心和教育艺术。
总之,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班主任要顺应时代潮流,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伦理关怀、智慧管理、艺术管理结合的班级管理新路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白志敏.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教师,2018(21):18-19.
[2]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韩东才.班主任叙事:讲述你的教育故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4]赵国瑞.有效的教育惩戒:从管理活动到教育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20(02):87-92.
[5]樊玉书.浅谈班主任工作[J].神州,2019(20):67.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