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张晓昂【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粉丝提供了多样化的追星渠道和手段,也提升了青少年粉丝的追星体验。但是粉丝文化的消费性、诱惑性、商业性等特点会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面对诱惑容易做出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家庭消费带来压力,也扭曲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使其产生了错误的消费观、金钱观和价值观。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粉丝文化的新特征,然后就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作一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粉丝文化;特征;青少年;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51—03
近年来,随着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过度“泛娱乐化”,青少年粉丝群体网络话语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关于粉丝应援、粉丝群体的价值观等诸多乱象与争议相继浮出水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由于心理机制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和行为的失控,因此,一方面,广大青少年应端正追星心态,真正追求精神的成长和独立,避免被资本力量所裹挟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所绑架;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切实发挥引导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粉丝文化的新特征
1.偶像崇拜的范围扩大。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可以轻松地关注和追踪自己喜欢的偶像,无论是音乐、影视、运动还是其他领域的明星。他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浏览图片和文字内容,了解偶像的生活、工作和感受,与偶像之间建立更为亲近的联系和情感纽带。这种范围的扩大也使得青少年能够发现更多新的偶像,并体验到更多快乐和激动的情绪。同时,这也为偶像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关注度,推动他们的事业发展[1]。
2.偶像崇拜的对象转变。过去,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主要集中在名人、明星或偶像团体上。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青少年开始对普通的网红、主播、博主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崇拜。这些网红通过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艺展示或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分享,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粉丝群体。这些偶像通常能够与粉丝建立更为亲近的联系,回应他们的评论和留言,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与粉丝展开互动。这种对象转变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偶像,并更加积极参与粉丝文化的活动。
3.偶像崇拜的主动参与。传统的偶像崇拜通常是青少年对偶像进行观摩和崇拜,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模式发生了变化。青少年不仅能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偶像互动,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分享、评论偶像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直播、问答环节等与偶像实时互动。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得青少年感觉到与偶像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有一种被关注和认可的感觉。同时,偶像也能更好地了解粉丝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开展自己的事业。这种主动参与的特征为粉丝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互动性。
二、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
1.消费主义价值观渗透。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粉丝们更容易获取到与偶像相关的产品和活动等信息。这种便利的获取方式,引发了粉丝们对于偶像所代言产品的购买、收集和展示的热情。粉丝们变得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追求拥有属于自己偶像的物品,以显示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同时,品牌商也意识到了粉丝市场的潜力,开始利用粉丝文化来进行营销和推广,推出各种与偶像相关的产品和活动,以此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然而,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陷入盲目的消费思维,为了追求偶像而不惜花费过多的金钱,从而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过重。
2.二元对立思维的形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阵营,相互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同时对其他阵营的粉丝持有敌对态度。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使得粉丝们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认同感,进而加强他们与其他阵营进行互动和比较的行为。二元对立思维的形塑导致粉丝之间可能经常发生争执、互相攻击,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行为。同时,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封闭性,一些粉丝可能会过度解读和扩大化与其他阵营的冲突,导致情绪激化和固化己见。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存在对于粉丝文化的发展和偶像形象的塑造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排他心理的片面强化。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粉丝们可以更方便地组成自己的社群,分享共同的兴趣和喜好。然而,这也很容易导致粉丝们对其他不同阵营或不同偶像持有排斥和抵触的态度。这种排他心理的片面强化有时会导致粉丝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例如,一些粉丝可能会针对其他阵营和偶像进行网络暴力、恶意攻击和谩骂,甚至进行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与此同时,一些粉丝也会过度夸大自己所喜爱的偶像的优点,将其完美化,进而对其他偶像持有批评和贬低的态度。
4.网络暴力行为的泛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粉丝们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这也给恶意攻击和虚假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些粉丝可能会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对其他粉丝、偶像或其讨厌的阵营进行谩骂、辱骂和人身攻击。遭受辱骂、诋毁和恶意围攻的粉丝,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和自尊心的受挫。同时,这些暴力行为也会破坏粉丝文化的和谐与积极氛围,使人们失去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任和愿意参与的积极性。
三、解决策略
1.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想不够成熟,抵御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刺激,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在粉丝文化中保持理性、健康的参与。首先,提供正面榜样和角色塑造。通过提供积极向上的偶像和榜样,如那些在社会公益、义务劳动、学习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人物,塑造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次,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崇拜偶像不仅仅是对其产品的消费,更应关注其背后的努力、才能和正面影响。同时,教导他们分辨虚假广告和低质产品,培养理性和审慎的消费观念。再次,培养青少年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引导青少年发展多种兴趣爱好,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各种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和展示机会,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减少对粉丝文化的过度依赖。最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多关注社会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其关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减少个人至上思维和排他心理的产生。
2.理性建构青少年的认知思维。面对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变迁,我们要帮助青少年培养理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粉丝文化,并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一,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引导青少年广泛获取信息,通过多个媒体平台、不同观点和多元化的来源,了解各种立场和观点,培养他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第二,发展批判性思维。教育青少年评估和质疑所接受的信息,培养他们挑战虚假信息和偏见的能力。通过教授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的方法,帮助他们判断和理解真相。第三,强调个人价值和独立性。鼓励青少年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减少盲目崇拜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第四,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机会。给予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五,培养社交媒体素养。教育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规范和道德原则,帮助他们识别和避免网络暴力、谩骂和恶意攻击等不良行为,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积极的价值观。
3.培育青少年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其关爱他人和积极改变社会的意识和行动。首先,提供社会参与机会。组织和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通过亲身参与,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并感受到社会服务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引导其反思与讨论。在社会服务活动后,通过反思和讨论,帮助青少年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自身的影响力,鼓励他们分享感受和观点,理解他们的贡献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最后,强调共享与公益精神。宣传重视社会公益和共享精神的价值,教育青少年关注弱势群体,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
4.加强社会监管和家庭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和内容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新媒体的发布和传播,防止不良内容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关键作用,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粉丝文化。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让他们懂得追星只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应了解明星背后的努力与付出,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优秀的文化,培养孩子的良好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荣祥,焦其婕.粉丝文化视域下偶像养成类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引导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20(05):25.
[2]宋滢滢.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8:14-2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