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王洁丽

【摘要】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简称为美育。重视语文课堂中的美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论述了美育在优化语文课堂、促进语文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核心素养;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79—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包括审美创造在内的综合体现,它能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1]。语文教材也渗透了美育的内容,如编排了精彩纷呈的名家名段、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情趣盎然的科技小品……篇篇都渗透着美育内涵。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用

(一)通过美育,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在文本基础上展开想象,完成美的塑造和体验,这个过程是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如,《三月桃花水》一文,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桃花水,说它像一串小铃铛,像春天的竖琴,写出桃花水的声音美。小铃铛的清脆、竖琴的悠扬,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听觉印象,但是仍然是缺少生命力的。但是当这样的声音与“拖拉机”“麦苗”“河岸”发生着关系时,瞬间就有了丰富的画面感。这流动的桃花水,促使农耕的繁忙和庄稼的生长,这样的画面,丰富了学生对桃花水声音的想象,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作者还从视觉的角度写桃花水,写了倒映在水中的“燕子”“白云”“垂柳”“姑娘”,给桃花水赋予了色彩、形态和活力,使一条平淡无奇的河水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个时候,学生心中展开的画卷远不止于此,他们看见了村庄、炊烟、草垛、群山、飞鸟……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正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和再创造,唤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情趣[2]。

(二)通过美育,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创造和体验,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语文课堂的生成和内涵。如,巴金的《繁星》是一篇清新、灵动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在三个不同时段不同地点观赏繁星的情景。夜晚的繁星在作者笔下是美丽寂静的,在星星的怀抱中微笑,就像“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这繁星,同时也是宁静温馨的。朗读时,学生需要读出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也要把孩子睡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读出来。朗读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把学生仿佛带到一个月光朦胧、群星璀璨的夜晚。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了繁星的璀璨、大自然的美好。

(三)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语文活动是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远至上古、近至当今、再至未来,世间万物都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之中,这给美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然之美、风物之美、人性之美、情操之美,在善与恶、白与黑、美与丑的辨析中,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二、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美育是语文教师不得不认真钻研的一门学问,如何将美育真正贯穿于语文课堂中,可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一种本能,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但每个孩子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不同。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还很肤浅,鉴赏美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如,二年级下册语文《蜘蛛开店》讲的是:蜘蛛开店,一件商品卖一元。织口罩卖,来的顾客是一只河马;织围巾卖,来的顾客是一只长颈鹿;织袜子卖,来的顾客是一条蜈蚣。对此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位顾客给蜘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你猜蜘蛛还会卖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学生在回答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广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顾客(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才能使补充具有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文本语言各不相同,有言简义丰的诗歌、优美抒情的散文、富有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记叙文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特点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品味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逐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并且得到美的熏陶。

如,古诗《一去二三里》,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山村的朴素美,蜿蜒的小路,充满生气的人家,稀稀落落的亭台,散发着清香的花朵……言虽简意却深,条理也十分清晰,在诵读之际,谁能不被这山村乡居所陶醉!再如,《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上面。”仅仅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株大树,可以想象整株榕树是多么壮观,简直和河中央的小岛一样大。这句话中的“卧”字用得非常好,由“卧”想象榕树如一位安详的老人,传神地写出了榕树独木成林的庞大,赋予榕树人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由衷的喜爱之情。作者用富有生命力的词语,表现出语言的魅力,学生学习时仔细推敲,就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感[4]。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的一些文本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夯实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课文《跳水》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佳作。其中对孩子为了拿回帽子去追猴子而爬上桅杆横木这一情节的描写,可谓令人心惊胆战。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拿枪逼孩子跳水,孩子终于获救。阅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船长逼迫孩子跳水的行为是否鲁莽?孩子跳水的安全有没有保障?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后发现:首先,孩子落入水中,身体受到的伤害不会很大。其次,这一天风平浪静,孩子跳入水中不会马上被风浪卷走。再次,甲板上有二十个勇敢的水手,孩子在落水的第一时间就会被救上来。再对比孩子如果不跳水的结果:摔在甲板上就没命了,回转身来又几无可能。通过综合分析,发现船长的决策是十分果断和明智的。在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船长遇事冷静、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再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桑娜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阅读“唉,她死得好惨呀,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等句子,体会桑娜善良的品质。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对各种人物形象美的发掘与创造,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思想,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是自我感知、领悟的过程,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5]。

如,学习完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后,学生认识到把偶然的事情当作必然、抱着侥幸心理以求不劳而获是没有好结果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身边这样的人有不少。比如,把偶尔的不努力考了好成绩、自己干了坏事没被发现等等侥幸当作必然事件,结果带来惨痛的教训。学了课文之后,学生从内心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形成新的认知,生发了新的意义。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要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的意义,就会形成更加积极的创造的兴趣,做美的创造者。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是增强语文课堂美育效果的关键

1.重视朗读的审美价值和技巧。朗读作为语文的基本素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同唱歌一样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教材文本体裁多样、文质兼美,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美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作,把文本的艺术美和情感美用声音传递出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技术。最基本的是要读准字音,并且掌握朗读的节奏,最主要的是要融入真正的情感。

充分理解文本,是朗读中融入真正情感的必要前提。在指导学生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慈母情深》中“我”向母亲要钱的片段时,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感触,不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对话。于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我”的家境的语句:“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然后读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再读描写母亲工作状态的句子:“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学生理解了“我”想买书又不忍心和母亲要钱,这是多么矛盾的心理,多么痛苦的挣扎啊!此时再读“我……要钱……”这句话时,学生的脸色严肃了起来,声音低沉了,甚至有的学生声音哽咽,体会到了“我”对母亲的体贴和心疼。此时,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才真正融为了一体。

2.合理利用教学媒介。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多媒体应用十分普遍。立体的声音,直观的图片、视频等的呈现,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感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常常事半功倍。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插图所表现的意境,结合插图学习课文,使插图的安排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点睛作用。

有人说,音乐是无声的语言,音乐给人的感染力量是无穷且庞大的。贝多芬创作并演奏《月光曲》时,盲姑娘的内心波澜起伏,她“看到了”几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学生却很难体会这些景象的意境,很难理解盲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心体会。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播放钢琴奏鸣曲《月光曲》,乐曲时而柔和温馨,时而如潮涌来,随着优美或激昂的旋律,学生渐渐感受到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也能真正理解和感悟盲姑娘的内心变化,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再一次得到了美的熏陶。

3.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摒弃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作风。首先,要将自身融入情境教学中,才能感染学生。一年级的课文《我们知道》是一首小诗,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微风吹过时景物的变化。尽管学生都很喜欢习习凉风,但是,风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学生很难说出印象中的风是什么样子,这篇课文用几个很确切的动词,给学生传达风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是轻柔的风带来了事物的细微变化,悟到风和人类是和谐的,激发喜爱自然之情。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在我的想象中,在美的面前微笑,叹赏和惊异,犹如一条应当通往儿童心灵的小径。”[6]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条小径的开拓者,并要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学习,让这条小径幽深静谧、草木欣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07):61.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18-19.

[3]张羽生.想象力启蒙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

[4]温儒敏,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五年级.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10-311.

[5]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7):99-100+188-190.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7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希沃互动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与小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862;金昌市2021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在全民阅读背景下,拓展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打造‘书香班级’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KTLX[2021]152)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