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实效的提高策略
作者: 徐佩虎【摘要】“双减”减轻了小学生的压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挑战,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调查,当前有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学习目标模糊、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枯燥、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动力缺乏、教材解读缺乏深度、过度依赖课件而缺少对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和创新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明确学习目标、深入解读教材、联系实际教学、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发言、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等改进措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高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83—05
近几年,许多小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了许多课外补习班,造成小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各个教育阶段面临新的教育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教育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与创新[1]。然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对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各方面成长,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调查实施
本文调查对象是武威市凉州区金塔镇九年制学校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17份,所发问卷都已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
1.关于教学目标的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和学生都要很好地把握课堂时间,有效地传递与吸收知识,所以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向。根据图1显示,小学生在上语文课前对于学习目标大致了解的学生占18.8%,偶尔了解的学生占71.79%,不了解的学生占9.4%。通过访谈调查,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不仅会按照课标去“制定,而且会根据双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去适当调整。


2.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查。教学内容像纽带一样连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是围绕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结果展开的,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要理解双减的内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与活动,让学生高效率地理解与运用知识。根据表1显示,认为教师讲授内容丰富,通过创设一定情境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学生占34.19%;认为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以教材为主,偶尔将所学知识与日常实际相联系的学生占61.54%;认为教师讲课脱离实际生活的学生占4.27%,只专注于书本知识,听起来枯燥无味,让自己无法理解知识,从而拒绝接受新的知识。根据访谈调查,教师讲授课文时,会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某些课文无法联系学生生活,教师只能单纯凭借教材内容去讲课。
3.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查。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即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曾经说:“一个好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2]。”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成长。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必须要注意运用合理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根据表2显示,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选择讲授法占21.37%,问答法占46.15%,讨论法占12.82%.其他教学方法占19.66%。
4.关于教学过程的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会结合课堂整体时间合理地分配每一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根据表3显示,认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上总是合理的学生占52.99%,认为偶尔合理的学生占37.61%,认为不合理的学生占9.4%。
5.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优秀的教师会结合学生上课的状态合理地调整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表4显示,49.57%的学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走神,40.17%的学生偶尔走神,10.26%的学生能全程投入到学习中,跟随语文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目标可以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把握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重难点,掌握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调查,得知只有18.8%的小学生全部了解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每节语文课的学习目标不熟悉,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会影响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2.课堂氛围沉闷。良好的课堂氛围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参与调查的117名学生中,认为语文课堂氛围活跃的学生仅占36.75%,其他参与调查的学生则认为语文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让自己有兴趣参与到其中。
3.教学内容枯燥。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根据调查,61.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是以教材为主,偶尔将书本知识与日常实际相联系,4.27%的学生认为教师脱离实际生活,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吸收知识,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提高。
4.学习方法欠缺。在“双减”政策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根据调查,52.9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缺乏实用性,5.98%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很少能够学到学习方法。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却没有经过实践,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并没有很好地被掌握,不能够解决语文学科产生的实际问题。
5.教材解读缺乏深度。“双减”政策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解读教材,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3]。根据访谈调查,一些教师对教材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缺乏钻研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教材内容简单讲解,并未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时,一些重难点设置缺乏深度与难度,教学质量不高。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标准。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学生如果每节课都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会造成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通常会造成自己觉得理解了知识,但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的状况,这样在进行下一部分学习的时候,会让学生感觉到有压力。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减轻学生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注重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讲清楚下节课的目标,从而让学生提前先熟悉内容,了解下节课内容的知识点,或者设计一些活动提前让学生感受一下氛围,培养学生预习、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真正做到减轻学生作业压力。
2.深入解读教材,培养创造能力。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关于“双减”的内容,将双减的理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教材想要表达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师要用心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与传递出的情感,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教师要不断思考,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又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突显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但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给足学生探索时间,在学生踌躇不前时,稍加引导,让学生迈过探索中遇到的坎坷[4]。
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探索实践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小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教材,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
3.联系实际教学,提升理解能力。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善于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5]。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全面掌握知识,如果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不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能仅仅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出来,还应该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表达出来,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而不是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教师传授给学生教材知识,学生不能很好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的话,知识就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学生,在下次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教师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运用活动的方式,赋予学生鲜活明确的情境。
例如,教师在讲解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加强联系,或者讲解有关花草、动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日常遇到的相关事物是否和课文上表述的一致,然后上课的时候可以花费一点时间与大家分享,这样联系实际教学不仅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核心素养。
4.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方法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有时候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会对知识理解的较为深刻。小学生在小学这个阶段常常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者自己摸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授人以渔,根据课文或者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而不只是局限于把知识笼统地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愿意去探索,去思考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当再次遇到难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是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依赖于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应用知识,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的学习其实也是有技巧的,教会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巧学、爱学和乐学。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我们更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或者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当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但小学语文教学也存在很多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教学环境、教学思维、教学效率、教师队伍等,学校要结合实践研究制定对策:创造符合语文教学需要的情境,充分理解“双减”政策实质,注重效率提升的整体性,确保语文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双减”具有“信号”效应,能够对学校、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的正常思维产生震荡,进而寻求自我变革,促进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甜甜.“双减”背景下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03):04-06.
[2]庞继松.“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探索[J].智力,2023(07):72-75.
[3]王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提质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3(02):79.
[4]李秋媛.“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03):127-129.
[5]曹火群.“双减”背景下,探索学习小学语文的策略[J].新课程,2022(07):71.
[6]洪小洁.“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索[J].求知导刊,2021(52):29-31.
编辑:赵玉梅